《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在93岁高龄时出版的,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梦境的形式描述和女儿、丈夫一家三口最后几年相依为命的生活际遇,记录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第二部分是关于女儿、丈夫相继病逝的回忆,笔调沉重;第三部分是我最喜欢的,描写了她和丈夫年轻时在外留学的生活点滴,以及有了女儿之后一家人的美好生活。全书质朴无华,但质朴无华的背后,是直抵人心3的深情,对丈夫相濡以沫的情感,对女儿无限怜爱的情怀,都似清澈干净的溪水,浸透着幸福的微笑和干涩的思念里,在笔下缓缓淌出。
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在这本书里,我们既可以借鉴杨绛对待婚姻的智慧(见上一篇《杨绛:婚姻里,越单纯越幸福》),也可以得到一些教育子女的心得。
1.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民间有一句俚语,叫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一般来讲,什么样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这里面,父母的言传身教常常起着关键的作用,钱杨夫妇对于孩子的言传身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钱杨夫妇的女儿钱瑗,小名阿圆,是北师大英语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在工作期间治学严谨,关怀学生,为人刚正。杨绛在《我们仨》中曾经提到过,她每天超负荷工作,工作量是百分之两百,作为母亲每每心疼孩子劝她“不要那么关心学生”,得到的回应总是摇头。也许正因为她这种无私的情怀,在她病逝后,她受到了许多学生和同事的缅怀,一直到她离世八年,依然有学生回校为她设立“钱瑗基金会”,并写文章纪念她,钱瑗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对钱杨夫妇是如何教育孩子始终保有一份好奇心,我很好奇怎么样才可以教育出世人眼中优秀的孩子,而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否为普通大众所学习借鉴,也让自己的孩子变的优秀起来。如果不是《我们仨》的出版,我们或许永远不会知道钱杨一家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我们大概只知道高风亮节、严谨勤勉的钱瑗,却永远看不到那个从小长到大的阿圆,与普通孩子之间,又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曾有研究表明,孩子的认知在七岁前就已经基本形成,也就是家庭教育的这段时间,基本奠定了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年纪小的孩子爱模仿,你想拥有一个勤奋的孩子,自己绝不能天天流连在麻将桌旁日夜颠倒,你想拥有一个孝顺的孩子,也绝不能整天对着长辈大呼小叫,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一点不假,什么样的家长,往往带出什么样的孩子。
钱杨夫妇的女儿阿圆很爱读书,大抵也是因为,钱钟书和杨绛一直都是爱书如命的人。钱钟书曾在巴黎呆过一年,杨绛写他扎扎实实读书,法文从十五世纪读起,再到十八、十九世纪,德文也是如此,这一年里从未间断,可见钱钟书勤奋好学的品质由来已久。再来看看杨绛,杨绛虽操持家庭,但学习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初到牛津便自己找感兴趣的课程旁听,后来回国后闹文革,四面楚歌的境地里,他们关上家门,依然是他写他的《管锥编》,她译她的《堂吉柯德》,杨绛自己说,“无论多艰苦的境地,从不停歇的是工作和学习,这也是他们的乐趣。”
阿圆就是在这样一个好读书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她极小的时候,就去抢父母的书想要学习了,杨绛给她买了书,她便学着父母的样子,拿着铅笔在上面涂涂画画。
在阿圆十一周岁的时候,所有的同龄人都在大院子里嬉笑打闹,唯有她一个人在爷爷的房间里安安静静读书,找到她时,房间里的书已经堆了一地,彼时的她已经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正在父母的引诱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优秀也是情理之中。果不其然,后来,读书也就成了阿圆一生相随的习惯,勤奋也成了阿圆极其重要的工作品质。读书增进智慧,勤奋带来硕果,这世间的诸多事情,考验的往往是一个人是否能够持之以恒,用不间断的勤奋加上一点点智慧,这世间的许多事情,便都能做成。
2.高质量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感觉被爱和安全
而我认为,对于钱瑗影响深远的,除了父母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勤奋的品质,更在于家庭的和谐温情,在于父母高质量的尊重和陪伴,这是更能够带给孩子安全感和力量的所在。
我曾认识一对高智商的夫妇,两人都毕业于清华大学,无论是学业还是后来的事业,都可以算是同辈人的佼佼者。但是他们的小孩却出人意料的古怪,平时也特别不爱说话,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个小孩经常处于一种很紧张的状态中,考试成绩也总是忽高忽低,有时候再难的题目都会做,有时候很简单的题都搞不明白,老师也常常捉摸不透。
按理说,这样一个优秀的家庭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应当也不会差,但与钱瑗的情况却大有不同,又过了一年,孩子居然产生了厌学情绪,各科成绩都挂起了红灯。夫妻俩急不可耐又无计可施,后来聊起来才知道,这俩夫妻对于孩子在学习上的要求一直都非常高,因为自己的高学历,他们便认为,孩子在学习上也应该保持优异,尤其是如此小儿科的小学学习,更是只能考第一不能考第二,平时甚至连孩子背错一句古诗都要叨扰半天。
孩子毕竟是孩子,过早的将孩子的生长期过渡到成人阶段,用成人的标准去看待和要求,这孩子怎么可能快乐呢。失去了学习的快乐,自然就产生了厌学情绪,对于周遭的事物就开始产生抵触和紧张的情绪,觉得家庭无法给予他认同感和安全感。
钱杨夫妇虽然自己都是文坛之星,但对于阿圆,却只独独期盼她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他们给予阿圆的,是一个温馨、和谐、充满温情的家。在这个家里,爸爸会故意在女儿的房间里捣乱,把笔筒塞到被子里,再把书包藏起来,和孩子一起嬉笑打闹,然后一起到妈妈那里告状。妈妈会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听取她的想法,并尊重她的感受。父母的尊重和陪伴,都是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爱的重要依据。
中国式的父母,常常会将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并觉得自己已然给予了孩子最大的爱,但这样的爱里,唯独少了高质量的陪伴。他们觉得孩子幼稚,所以常常没听完孩子的想法就粗暴的给出建议;他们偶尔陪孩子出去玩,也多是qq、微信响个不停,他们甚至互相说着对方的坏话让孩子评理。孩子都是敏感的,久而久之,常常被打断的孩子就会变的不爱倾诉,而觉得自己不如手机消息重要的孩子,也会转而成为下一个手机控,而常常听父母互相抱怨的孩子,渐渐会变的无法再信任自己的家庭。
天下的父母没有不期盼孩子成才的,但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却容易本末倒置,只注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忽略了应该给予孩子的高质量的陪伴和温馨的家庭氛围。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个体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情感归属的需求之后,才会转而追求更高级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的,有归属感的之后,他才能更好的追求学业上的甚至是事业上的成功。
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十分重要,让孩子明白,无论如何,父母都会陪伴你,爱你,并在第一时间回应你,让孩子建立对家庭,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并感受到爱意和善意,他才能更好的成长成才,他才能在经历生活的九蒸九焙之后,依然保有一颗善良、积极、勤恳、孝顺的心,在苦难中依旧呈现出人性光辉美好的一面。
3.结语
杨绛说,阿圆是她一生的杰作。
如果你读过《我们仨》,一定可以看到一个善良,可爱,孝顺又机灵的阿圆跃然纸上。而每一个孩子的身上,你多多少少,能看见一些父母的影子。我们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不妨也反思一下自己,你可曾将孩子用心教育,当成自己的杰作?
我指的是,言传身教的教,专心陪伴的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