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和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三)
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各位看官,上回船长教大家识了6个字,分别是淡、谈、停、休、路、舒,带故事后面那个龙字,一共是七个字,家里有小孩子正读书或准备读书的,大家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教,保证过目不忘哈。
今天,船长给大家带来更精彩的内容,那我们就言归正传;
先来点题外话——
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唐太宗吧,就算不懂的人估计都知道。近年来,有关唐朝的电视都很火,光是《武则天》就拍了几个版本,还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秦王李世民》等等,不一一细述。每一部电视剧中,不管唐太宗李世民是主角还是配角,跟随他身边的除了大名鼎鼎的宰相长孙无忌,就是魏徵了。魏徵官至光禄大夫,在唐朝以直言敢谏而闻名。而他每一次谏言,均被采纳,无论对于皇帝还是臣子,这是历史上少有的事,也足见魏徵是个牛人。以致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现在,船长就为大家讲一讲榜样的力量。
船长说:如果父母不能成为榜样,就必须拜师为榜样;若父或母就是榜样,则不必。孩子的成长必须有参照,小孩才有方向感、目标感,从而产生驱动力。
如果一个孩子沉溺于游戏,一定要知道真实的原因,是不是孩子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而寻找一种释放情绪的途径?如果是这样,孩子玩游戏也比呆着强,还有救;如果一个孩坐在那里目光呆滞,啥也没兴趣,就比较可怕了。
因为一个小孩子,无法像大人一样知道奋斗有什么意义的。而大人经常对孩子骂、训、揍,跳脚生气,也是没用的。
就拿我们的经历来说吧,但小孩没有我们的经历,是没有体会的,甚至有的小孩读书认为是为了父母,仔细想想,是不是小时候我们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候?这就需要适当的引导,引导无非两条路线:
第一条:赞赏。就是看到好的,就要表扬激励,让孩子觉得这样是得到承认,得到鼓励,所以很开心,就会顺延下去,也并不觉得累。
第二条:契约。必须把孩子放在一个平台上,商议出双方或三方都认同的规则和办法,互相监督执行。没有小孩参与的只是硬性的规定是没有用的。
我们想想,是不是有时候看到卷子上有XX就来气?不管做什么首先进入纠错程序?这样的教育有效果才是怪事呢?所以现在很多孩子不愿把作文、作业给父母看,就是因为厌烦和害怕了这种纠错,心灵上承受不起。但是你怎么知道你的纠错是对的呢?我总认为学习就是一个犯错的过程!如果学习不犯错,怎么可能呢?而且课本上那些答案难道就是真理?我不这么看。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这两年女儿的表现,简直跟船长老师讲的一模一样啊。每次她做完作业,都把内容盖住,只露出签名部份的空格,让我们签名。有时候她爸爸签完名,偶尔来一次问她要不要指导一下作业,女儿回答干脆利落:“不用了。”至于想看她的作文,更别提了。
原来我们一直开启了纠错的模式,不管她做什么,有没有错,一上来就是否定的。除了作业,生活中也是这样,叫她洗碗或是扫地或是其它家务,总是催促或居高临下的姿态。殊不知,这些在她心目中也造成否定和不信任她的标签,从而条件反射反感。这段时间我和她关系稍好,曾问她:为什么不给作文我们看?有时候她爸爸威胁她不给看就不签名也没用。女儿说:“你们动不动就批评、打击、责骂,伤不起。”哎,原来以为这是小事,没想到影响这么大,今天听了船长的课,茅塞顿开!看来,以后得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尽量做到平等、商量、温和。
接下来,船长说,科学在不断发现,以前的真理或许就是完全错误的,所以答案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小孩开发了思维,有了想象力,理解力,洞察力,思辨力。有了这些,犯点错又何妨?
这时候有家长提问:就是不晓得怎么开发思维?
船长说:开发思维在平时的交流中就可以培养。来举个例子,有一天,我孩子看到一个视频,说是不能忘记这个事儿。
然后我问她:你会忘记爸爸吗?
她想了想说:我就是变成一粒灰尘,都不会忘记爸爸的。
我马上就夸奖她,说:讲得好。
这个我也没教过她,但是我从不限制她的想象,特别是低龄的孩子,小孩的想象是没有边界的,不能说孩子不对,因为没犯法,都可以想。还有一天,我的孩子回到家,跟我说起,说她们班谁谁要想嫁给谁谁。
一般,家长就会说:别瞎说什么的,但我认真跟她探讨。
我问她:她为什么要嫁给他呢?
她说:她喜欢她呀!
我说:喜欢这事儿,今天喜欢,或许明天不喜欢了呢。如果以后不喜欢了,嫁了他,不是很麻烦吗?
小孩想了想说:是这样哦,看来嫁人这事儿不能那么快就决定。
我说:是的,你看昨天天看好,有阳光,今天就是雾霾,所以都在变化;既然凡事都可能存在变化,就要知道冲动的决定有时是不好的。
接着我和孩子就讨论了很久。
其实小孩在这个年龄段根本不知道嫁是什么概念,以为就是过家家。
想象力,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
《罗生门》是影史经典,讲的就是一件事,但通过三个人的口来讲这个故事。现在害怕的是,一件事,100个学生讲出来几乎一模一样!太可怕了!
再讲一个亲身的体验吧,有一天,我的孩子与别一个小朋友,同一个院里的,在她家玩,学了一个故事。
后来那小孩到我家玩,我一听她俩讲的故事口气完全一样。
等那孩子走后,问女儿:为什么你们讲的都是一样的呢?
女儿说:因为故事就是这样子。
我说:故事是故事,但你的讲法可以不一样。
我女儿没吭声,细问之下,我才发现她是模仿了那个女孩。而且那个女孩比较霸道,非得让她这么说。
我当时感觉问题很大,花了好几天,才让她重新组织了这个故事。
并告诉她: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你的东西再不好也是自己的。你没必要看别人脸色,也不要认为别人都是对的,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
其实这个就是现代教育的通病,就是要求标准化、统一口径!
所以出来的孩子写的作文一个样、说的话一个样、做事的方式一个样,如此称之为同质化培养,这个太可怕了!
这下群里可热闹了,有家长说:现在连孩子的作业都要求标准化、统一口径,老师发答案背诵,我家孩子初中。
另一家长说:我们家长也要反思,不能太霸道,教孩子都听我们的去做。
船长:这个的确能考试拿高分,上所谓名校,但是出来的孩,没有竞争力。
顽石老师也沉不住气了:对哦,写作文让买作文书回去,老师给划出来,统一背人家的开头,背人家结尾。
船长:标准化是机器人干的事儿;人,必须差异化;文章,必须差异化。
许多家长感慨,现在学习都是为了分数啊。而几十年的教育方式,岂能一时半会改得了的?拭目以待吧。
最后,船长说:想象力,一根头发丝都可以是一个世界,眼球可以是一个宇宙。家长们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吧,有时候是我们掐灭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我们都是凶手,还固执己见。
船长今天讲的都是干货啊,各位好好消化哈。
准备结束了,小编再给大家来个测字小故事轻松一下吧!
乾隆时期,上海有一个叫沈衡章的人,擅长拆字,找他测算吉凶的人络绎不绝。
一天,有一个罪犯夜间越狱逃跑了,捕役就去求他占测,拈到一个“鹦”字。沈衡章说:“鹦鹉是会说话的鸟,舌头虽然灵巧但不懂自我保护,最终还会被人逮住放在笼中。并且“鸟”穷加一“婴”,羽毛还没丰满,怎么能够逃远呢?犯人现在去得还近,赶快追捕还能够抓到。”捕役问现在犯人跑到哪里去了,沈衡章随意抬头看了一眼,瞥见一只麻雀蹲在屋后檐下,就说:“你可以到后面厕所中去找。”捕役遵照他的话,果然在屋后的一厕所中抓到了逃犯。
县令听说这件事后,对他很是佩服,赠给他一块横扁,上面写着“机测如神”四个字。这块扁一直挂在豫园清芬堂的西墙上,人们称为董事厅的那个地方,也就是沈衡章设摊测字之处。
好,今天时间到,下回再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