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著作,创作于1919年,这部有着将近100年历史的小说,现在读起来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引起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纠葛。
这部小说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国外著作的人名总是特别难记,我直到看完,也没有记住)原本有着令人羡慕的证券经纪人工作,中年后迷恋上绘画,突然弃家出走,并最终选择弃绝文明世界,远赴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在那里找到创作氛围,创作出一幅又一幅艺术杰作。
首先,这部小说的叙事手法很特别,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把主人公的故事串联起来,最后又通过他人的叙述,把主人公的完整的人生历程,呈现在读者面前。虽然人名很难记,但是不影响阅读体验,故事性很强,几个关键事件以时间顺序很有逻辑的排列起来,读完以后就对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我经历的短暂人生历程中,还没有遇到过如此狂热的对理想的追求者,它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我们现在听说过的梵高等艺术家,似乎也是那个时代的,或许在那样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精神追求会更丰富吧。我们现代来说,听说过的对理想的追求,类似于某某歌手成名前在酒吧驻唱,住地下室,或者有的人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去追求自己曾经的理想,我想这样的追求理想与书中主人公那种抛弃一切世俗纯粹地去追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不考虑生活的困苦,不考虑妻子儿女,就那样抛弃一切,不在乎世人的眼光,对一切无所谓。我们会认为他“疯了”,但是他也毫不在意。如果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人,至少抛妻弃子,我还是不能接受,所以我还是个俗人。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纯粹的理想虽然很难达到,也可以说很少有人能找到让自己“狂热”的东西,那我们就在做一个“俗人”的基础上,尽量去找到心中的“月亮”,并朝着月亮前进吧。
另一个让我触动的地方是主人公的感情线。这点上未能免俗,结发妻子不懂得他的理想;中间遇到一个愿意连生命都为他付出的,似乎也是爱他,但是对他有所需求,不能忍受他热爱绘画超过她;最后一个陪他在岛上,不管他做什么都支持,默默地帮助他,理解他,对他没有任何要求,是真爱。为什么文学作品中总要把妻子或者丈夫塑造成一个“不懂你”的人呢?日日夜夜和你在一起的人难道真的比不上陌生人了解更多吗?两个人做到真正的沟通,彼此了解,夫妻之间也不止是“柴米油盐”,也可以谈理想,谈追求,谈人生,有什么不可以呢?在选择另一半的时候,精神上的匹配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开始精神就是契合的,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中年的婚姻危机了吧。人,总还是渴望找一个懂你的人,不管男人还是女人。
最后,分享一些书中有意思的句子: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高贵,这句话并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