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拾办公桌的时候,从抽屉里找出两本书,一本是《百年孤独》,另一本是《摆渡人》,书签从里面掉出来,我拿起来想把它重新放进去,翻来翻去,却不知道应该放进哪一页,因为我根本就不记得读到什么地方。
仔细想想,也想不起来上次看是什么时候了,《百年孤独》这本好像看了一半,《摆渡人》可能只看了三分之一,我的记性本就不好,时间又隔得太长,所以看过的部分连大概内容都不记得。
后来我把这两本书拿回家了,我还是习惯用完整的时间来阅读,特别是长篇,刚拿起又放下的碎片化阅读,对我来说还不如不读,根本就记不住。
其实无论做什么,我都习惯用一段完整的时间来做,而不是将时间碎片化利用,因为一旦停下来,我的思路就会被打断,再开始就会很难,做出来的效果也不如一气呵成的效果好,就拿写文章这件事来说,如果写到中途被打断,那么回头就很难再继续下去,只能废掉重新来写。
看书也一样,如果看了一半停下来,那么就会被无限期搁置,再看又需要重头看起。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不能被打断,否则就不能继续。
除此之外,如果中途思想开小差,不由自主地停下来,那么也就无法继续了。
这个习惯一点都不好,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很难克服。所以我在读书、写文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心理暗示:不要停下来,不要停下来,不要停下来……
只要不停下来,就能坚持到结束,这对我来说很重要,所以不管过程多么艰难,我都不会停下来。
这让我想起跑步这件事来,如果一直坚持不停下来,那么四百米的跑道我能跑个五六圈,但如果跑到两三圈我就停下来了,那么几乎就不会再跑了。
可能这就是惰性吧,在我身上体现得特别突出,并且很快就会生根,一旦堕下去,就很难再爬起来。
所以我每天都在坚持写文,就怕哪天偷懒不写了,后面就不会写了。写文这件事,坚持到现在,其实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在特定的时间段,来做这件特定的事,我觉得很好,很有规律,因此不想轻易去打破这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平衡。
仔细想想,有时候还是在偷懒,赶着完成了任务,剩下的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手机。其实对我这种粗枝大叶的人来说,就不应该提前完成任务,既然规定了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就应该像考试一样,时间不到不准交卷,提前做完了就好好检查,认真修改,提高质量。
不过还是应该学习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这个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很多事情根本无法挪出时间去做,若能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就可以弥补时间不够用的问题。
再者,我还应该练就即使被打断,依然能重新进入状态的能力,因为除非与世隔绝,否则就是会被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打断。写到这里,突然觉得,也许被打断之后就不能继续这件事,不是习惯,而是我为自己想偷懒找的借口。
无论如何,这个习惯都需要改,希望在一点点的改变中,能够成为更棒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