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妹妹,三岁十个月,刚从幼儿园小班转中班。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妹妹,发现教室的白板上写了三列十以内加法算式。
从幼儿园的专属app里看到的大宝同班同学。算式右侧,被很多别人家的孩子填写出来了,我瞬间有种石化了的感觉。大宝属于从小散养长大,我没有刻意去做过任何数学启蒙,私心想着大宝听课的时候一定觉得那是天书吧,那些奇奇怪怪的数字符号怎么变变变可以得出其他符号。什么是1,2,3?什么又是“=”?她的内心一定是懵在角落里吧。
于是,告诉自己多留心给孩子做一些最简单的加法运算,数字认识。
我决定进行任务拆分,不急着让孩子第一次接触数字就写会,而是先听懂,看懂,再写懂。
第一步,让孩子和数字混个眼熟,会读会念,不图会写。
语言的学习是先听到,说到,看到,再写到,即先听觉,视觉,再触觉。
举个例子,什么是苹果?眼前一个苹果,口中念着苹果的这个词汇,这是实物与词汇一一对应的过程,需要同时刺激听觉,视觉,这样大脑会更加清晰的这个词汇。
数字,作为抽象的数学符号,与语言学习的规律一样,先听,看,再念。
妹妹从三岁时,就背过爷爷的电话号码,这是出门找不到家的求救电话。于是,我就从这个电话号码为切入点,用一张纸剪了11个电话号码。其中有两个2,两个3,分别分配了孩子和我各自5个。
我俩比赛,我说,“像鸭子一样的2拿出来。”
“像耳朵一样的3再拿出来。”
因为有了共同参与,共同竞争,加上形象化的语言提示,妹妹能很快找出来2,3,眼镜8,筷子1,鸡蛋8。
除了剪纸认识数字,还可以通过跳房子,妹妹指挥,爸爸妈妈看谁快跳到妹妹说的数字上。这样做的意义是,妹妹通过说,再观察我们脚底的数字,来强化数字的概念。而且,在说指令时,让她对游戏有种控制感,主推感,而不是被动接受。
第二,教给妹妹每个数字都有对应的现实含义。
5是实物的代表,是有实际含义的。“1”可以是一根筷子,一个凳子,一个苹果,一个小孩。
“2”可以是两个人,两根香蕉,两个手指,电梯的第二层。
“3”可以是三根手指,三个棒棒糖,三根头发,3路车。
数字的意义就是为了服务平常人的生活,让数字和生活联系,也就有了具体的意义。
具体的物品,物件,孩子更容易理解,孩子是从具体的事物里理解生活的,探索世界的。对于过于抽象的数字,她只觉得是个字而已,只是一个无意义的发音而已,没有太多联系实际的例子。父母的作用在于,建立起数字和生活的联系,让数字生活化,有趣化。数学,就在我们生活琐事里,看得见,用得找。
第三,顺着孩子的思路,引进数字概念。
我是棒棒糖,我是水母,我是0。昨晚,我教孩子快4岁的大宝写“0”。教第一遍的时候,大宝妹妹说,她要画水母。教她第二遍的时候,她说她要画棍,画成棒棒糖,还把“0”中间给上上颜色了。
孩子完全都在自己的节奏上,我的教授节奏瞬间被她无视掉了,她很享受她自己作画的过程。
她觉得她是在画画,享受当下。后来与孩子阿姨,也就是我的真妹妹聊天时,妹给我提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
和伙伴们交流,也是育儿思路的来源。她让我反着教,水母去须就是“0”,棒棒糖去棍就是“0”。这是顺着孩子的思路走,她更愿意接受,也觉得自己画的东西可以变化的如此有趣,她的专注力会注意在我要讲得点上。
亲妹的一个教法就是顺势而为,很有趣。这让我想起初中生物代课老师。刚上课代课老师说,上回你们讲到哪一章。下面调皮的男孩说,“泌尿系统”。
事实上,男孩在捣蛋。老师让我们翻到泌尿系统,滔滔不绝地系统讲出来,老师那时应该是知道学生调皮,只要学生可以学到东西,哪一章都是讲,这是老师对教材熟读于心的表现。这样的顺势而为和实力展现,恰恰震惊到下面的学生。学生先是一面偷笑,后是抖起精神认真学习起来。
此刻,已成人母的我,初中生物老师,亲妹的逆向教法都是对我的一个启发,顺势而为。
最后,再次总结一下数字启蒙的几个关键点。
数字启蒙路线如下:
一,先混数字眼熟。
有车牌照读车牌,有遥控器数字就读遥控数字,有吃葡萄数数出来,有台阶就一个个台阶读出来。
二,建立数字的现实意义。
给你两个饼干,买三个冰棍,桌子上摆五双筷子。数字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神秘的演绎,它深扎于现实生活。
三,顺势而为,孩子有什么思路,把自己的意图和孩子联系在一起。育儿,只有智取,不可强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