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月渐暖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0565/ade474b75b45417d.png)
一说起新中国成立,建设新中国,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概会是毛主席和邓小平,却很有可能忽略一生为国的朱德。
事实上,朱德居于中国十大元帅之首,为新中国做出了杰出贡献。
身处于中国最动荡年代的朱德,经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三大革命,在腥风血雨的残酷战场厮杀,在和平年代的广袤田野奔波。
毛泽东主席称赞朱德为“人民的光荣”。可就是这样一位为亿万人民奋斗的朱德,却独独在勤俭这条路上活出了真意。
-1-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一个贫苦佃农的家庭。他是农民的儿子,家里并不富裕。
母亲一共生了13个孩子,可有5个孩子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死了。家里的小房子常年都是阴暗的,没有窗户,也见不到阳光。
小时候的朱德,生活很清苦。他平时吃饭都是咸菜为主,衣服也都是补丁落补丁,就像每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一样劳动着。
那段时间很苦,却也很充实。尤其是母亲从小悉心的教导,让他懂得了农民的不易,养成了勤俭的习惯。
后来,朱德在回忆自己的母亲时说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他还说:“是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正是由于朱德自幼过的这种贫苦但积极的生活,让他更加贴近农民,让他坚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原则,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2-
1960年10月30日,朱德以“勤俭节约”为主题作诗一首: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这种感慨,是他用一生去实践的。
爱国将领续范亭曾这样评价朱德:“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
意思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即使看见了将军也会认不出来,因为将军穿得很朴素,就像是一位农民。
在穿着方面,朱德特别“不讲究”,经常穿一身布衣服就出门了。有的衣服都已经穿了多年,领口、袖口、膝盖处都已经打了好多个补丁了,还在继续穿。
唯独有两套比较好的服装,他也只有在接见外宾或者是参加重大国事活动的时候,才会穿上。一回到家里,他马上就会换上旧衣服。
有一次,康克清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私自做主把裁缝师傅请到了家里,准备为朱德做身新衣服。
朱德了解事情原委,却讲起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道理:
衣服被子只要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也是好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候一件衣服得穿多少年!
既然衣服只是旧了、破了,那就“补补还能穿”,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这是他一直在做的“普通事情”。
作为共产党的领袖,朱德从未想过要得到些什么,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与普通农民共同生活。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3-
朱德一生主张勤俭朴素,不是单纯地用来教育别人,更是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他除了对穿着不讲究之外,对吃食也不挑剔。
给朱德做过厨师的邓林说:“一般人以为朱老总是中央领导,吃饭是特灶,标准一定很高。可实际上,从解放进北京到1971年我生病离开中南海,老总、康大姐和我三个人加起来的伙食费平均每月都不过四五十元,就是按当时的标准,也只是一般中层干部的水平。”
有一天,机关供应站来了一批对虾,邓师傅知道朱老总爱吃鲜鱼虾,就买了几个,并精心烹饪,端到饭桌上。
朱德一见,立马就问是从哪里来的,多少钱一斤,然后说:“老邓啊,对虾是好吃,可你知道吗,一吨对虾到国外就能换回好多钢材哟!我们国家穷,缺钢材,对虾少吃一口有啥关系,进口钢材更要紧。以后记住,再有对虾你就不要给我买了,买了我也不吃。”
邓师傅说:“您是国家领导人,就是顿顿吃对虾能吃多少?”
朱德说:“国家领导人就更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反正以后不要吃就是了。”
国家领导人也是人,也有吃好吃的的权力,但朱德更愿意把这份权力,把这笔资金,投入到为国建设当中去。他不是抠门,而是杜绝浪费,想把每一笔资金用到实处,为国家做贡献。
国家领导人朱德,尚且能够用一生去实践勤俭节约,我们又有何理由浪费,而不去认真执行呢?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三十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