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205445/1b73588e927ef370.jpg)
忽然想起了前几日看过的一篇宣传素食主义的文章里的一句话:肉是丑陋血腥的,吃肉的人,其实是在吃动物的尸体。
大致是这个意思吧,原话似乎要文艺一点。
其时其刻,我正在用手撕着吃一块纯瘦的酱猪肉,因为想起了这句话,继而联想了一些词汇,比如腐烂之类,于是产生了呕吐的感觉,嘴里香喷喷的酱肉也瞬间变了味道,再去察看手里的肉时,竟活生生听到了猪活着时的“哼哼”,看到了猪被宰杀时的凄惨。
我从来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我甚至从来不节制我的饮食,否则就不会有持续多年的减重的苦恼了。我还多少有一点科学头脑,我知道我手里的肉是新鲜的、熟透了的,与腐烂、血腥不沾边,但那句话杀伤力足够大,面对那块酱肉,我没有了任何食欲。
心理之于生理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女儿小的时候,胃口不是很好,做了饭或是买了东西,哄她吃,她总是没有兴趣。后来我发现一个现象:她看见别人老带劲地吃什么的时候,总会伸长脖子想看清楚对方吃的是什么,有时候干脆问:“你吃的是啥?”如果这时候别人愿意和她分享手里的食物,她必会兴致勃勃地吃完别人分给她的东西。于是吃饭的时候,我常让她和别的小朋友比如小胖一起吃饭。有时候没法找到其他小朋友,我就绞尽脑汁给她形容饭的模样,比如:“你看,这个像不像一条小金鱼/一朵漂亮的花儿/一个小蝌蚪……”女儿就会凝神察看,然后喜笑颜开予以认同,我接着说:“那咱们尝尝看它好不好吃。”女儿一张嘴就把饭含在嘴里了。如今女儿逛街时,看到没吃过的东西,总要买来尝尝,都是好奇心的推动吧。如同今冬她去了哈尔滨,零下十多度的天气,她告诉我实在冷得“扛不住”,但她还是买了哈尔滨著名的冰激凌,在大冬天里边哈气哆嗦边啃冰激凌。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书名和具体情节都忘记了,但有一个细节却记忆深刻。战士们在一个乡亲家里休息,乡亲拿出家里仅有的白面给战士们做了手擀面条,没有蔬菜,乡亲炒了一点葱花放在面条里。“飘着葱花的香味”的面条,让我的想象力和味蕾都分外活跃。做饭几十年了,我一直想做出那种味道,却没有一次让自己满意的结果。
买什么菜,做什么饭,我其实没有一个科学的安排。我总是在看见什么食材时,才在脑子里想象一下我可以把它加工成什么样子,因此在买菜时,我是个绝对的“颜值控”:我会买莴笋,因为喜欢它透亮的淡绿;我会买新鲜的西红柿、黄瓜、豆角、金针花、紫甘蓝、胡萝卜………因为喜欢它们的颜色。
一个德高望重的忘年交喜欢吃腌制的酸豆角。他说:“早晨锻炼一圈回来,喝一碗小米粥,就着酸豆角,我能吃两三个热馒头。热馒头里夹着酸豆角,那感觉,一个字:爽!有人说腌菜致癌,我认为是无稽之谈,不必理会。”他的身体素质非常好,七十多岁的人了,看上去就像五十来岁。因了他的描述,本来不怎么喜欢吃酸豆角的我,对酸豆角也产生了兴趣,竟也买了一大把豆角,按照他的说法做了一罐子腌菜。许多天过去后,我兴致勃勃打开罐子,却发现豆角长了毛。把长毛的豆角倒掉后,我本来想重新再做一次,却终究没有行动。是积极性受到打击了?还是对酸豆角的兴趣淡化了?乘兴而始,扫兴而终,都是因了一个心理的作用。
饮食男女,都少不了吃喝拉撒睡。困难年代,面对粗茶淡饭,人们以一种习惯性的平常心待之,也不会觉得有多苦;盛世年华,食物大多加工得非常精细,人并不觉得其味道有多鲜美。物质丰富了,幸福指数并没有提升,起作用的还是人的心理。
那块酱肉,我没舍得扔,毕竟是花了钱买的。后来我调整了思维和心态,还是把它吃掉了,味道还是不错的嘛!
![](https://img.haomeiwen.com/i3205445/8df933657b3afe2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