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他被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称之为"奇才"。
他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试,中试第一名贡士;4月参加殿试,赐进士出身。
他是清末湖南立宪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他曾三次出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及向军总司令。
他被授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
他身受孙中山器重,委以重任。
他出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转任行政院长(同今国务院总理)。
第一次了解他,被他荣耀的光环深深吸引。
试问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拥有如此显耀的光辉?
而他,就是民国人物,谭延闿。
初识他,因为外在的光辉,而仰慕痴迷,只因那满腹才华和深情。
(二)
谭延闿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当时"湖湘三公子",授翰林编修。
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改革政事。
民国书法家中曾有真草篆隶四大家之谓,他们分别为:谭延闿的真,于右任的草,吴稚晖的篆和胡汉民的隶。
谭延闿是写颜体的大家,被誉"民国至今,学颜者无出其右"。
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内巨幅石碑上“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两行巨大金字,即为谭氏手书。
有论者云:“先生临池,大笔高悬,凡'撇'必须挫而后出锋,凡'直'必直末稍停,而后下注,故书雍容而又挺拔。”

谭延闿的字亦如其人,其楷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竖画多用悬针法,起笔沉着稳重,顿挫有力,使人感到貌丰骨劲,味厚神藏。
一洗清初书坛姿媚之态,所不足者,少自家面目。其行书功深厚,变化灵巧,笔笔中锋,笔锋于纸能藏锋力透,有大气磅礴之势,虽是前清进士,但其书法绝无馆阁体柔媚的气息。
(三)
除了文学、书法,谭延闿在吃食方面也颇有造诣。他曾开玩笑地对朋友说:“吃喝嫖赌四件事,嫖赌与我无缘,吃喝在所不辞。”
湘菜,在现今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而在当时,它还登不了台面,更算不上一大菜系。正是因为谭延闿的“好吃”,湘菜才得以脱胎换骨,在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所以,谭延闿是公认的“湘菜鼻祖”。
谭延闿的吃食,不仅是奢华,更是细致精巧。他追求味蕾的享受,除了聘请手艺高超的名厨,他还隔三差五亲自下厨,与厨师一道钻研菜品。
有一次,他嫌厨师切的菜不能如意,且反复解说仍不如愿,便亲自上手,操刀示范,结果不小心伤了手指。而即便如此,他对美食的兴趣仍只增不减。
谭延闿过世后,曹荩臣为纪念他,为他写了别含深意的挽联:
“侍奉承欢忆当年,公子趋庭,我亦同尝甘苦味;
治国烹调非易事,先生去矣,谁识调和鼎鼐心。”
正如所述,谭延闿除了治国之才,更有书法、美食等高雅造诣。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所谓审美境界,大概就是要活得美,活得有意思,做个懂得享受生活,有趣味的人。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单调乏味、没有趣味,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这就是谭延闿的生活哲学。
(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因为这首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作的诗词,苏轼被世人称赞深情。但是,即便是如此情深之人,如此思念青梅竹马的结发妻子,苏轼也在此后另娶妻子王闰之,纳妾王朝云。
《圣经》有云:爱是恒久忍耐,又是恩慈。然而真正能做到爱、恒久与忍耐这三件事的人少之又少。这世上从来没有轻松的忍耐,所有的恒久都意味着漫长、枯燥和克制。而谭延闿对亡妻的深情坚守,是爱,是坚持,更是滋养于灵魂的高尚品格。
谭延闿在妻子方氏离世之后,不近女色。
当年孙中山曾想介绍宋美龄做谭延闿继室,但谭延闿一力拒绝,并把宋美龄介绍给蒋介石。而且在《谭祖庵先生手写诗册》中收录谭延闿的诗作 400 余首,其中纪念亡妻方氏的有14 首多。
如他在方氏去世10 年后所做的一首云 :
“往事惊心已十年,
又回残梦向灯前。
空教儿女营斋奠,
可有知闻到九泉?”
自古之情有三种:
一: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
二: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而他们的爱当如第三种:我们无法执手偕老,但你永驻我心田。
了解谭延闿,始于外在,但痴于他的深情;试问:得夫如此,夫复何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