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意义

作者: 天然农场 | 来源:发表于2020-05-23 18:58 被阅读0次

           


            人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结绳记事,刻简为书。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记录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智慧的宝库。

            后世的人为了少走弯路,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探索未知的世界,靠的就是既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讲究“行万里路,破万卷书。”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有人说:“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你可以这样回答他:“当你还是孩子时,吃过很多食物,到现在已经记不清吃过什么了,但能够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你的骨骼和血肉。”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排除做学问这个实际目的,读书就是在吸取营养,把自己丰富起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前贤思想智慧的结晶。读书最惊奇的感觉是,你突然发现“我也有这个思想”。最快乐的收获是,将你本来已经有的你却不知道的东西唤醒了。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与从容,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荡然无存。

            “腹有诗书气自华”,相由心生,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在生活与文字的格局。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简陋的屋子里也可以读书。

            读书是无处不可的,于山中可读书,得其空灵;于海上可读书,得其辽阔;于花荫下可读书,得其馨香;于月夜可读书,得其静谧。

            清代杂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年少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一本好书胜过一位好老师。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这世上有些事就像一场不知名的花开,粗心的人只嗅到香,有人却会停下来问一问,记住它的样子。

            曾经有个网络段子——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 举个例子:当你看到夕阳余晖,孤雁翱翔……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不是:“卧槽,好多鸟,好多鸟。卧槽,好看,好看,真他妈太好看了!”

            关于读书,也有这样一个故事:祖孙二人居住在山区庄园里,爷爷每天清晨都坚持读书,孙子受爷爷的影响,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阅读书籍。有一天,他问爷爷:“我也每天读书,可我不能真正地理解它,那读书有什么用呢?”爷爷拿来一个装煤的竹篮,让孙子去打水,一趟,两趟,三趟……孙子以最快的速度跑回家,可竹篮总是空空如也。“竹篮是不能打到水的!”孙子说,可爷爷让他仔细看看篮子:原来黑乎乎、脏兮兮的竹篮变得洁净如新。“世上没有无用功,竹篮打水亦不空。孩子,阅读好书也是如此。”爷爷语重心长地说,“你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它,也记不住多少内容,但只要你用心阅读,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你的心灵。”

            是的,竹篮是打不来水的,但并不是一无收获,什么都没有留下来。一次次的打水,让竹篮一次次浸到水里,使竹篮一次比一次变得干净。读书其实也和竹篮打水一样,留不住其形,却留得住其神,知识不可能让我们吃饱穿暖,但它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宁静明洁,不会浮燥,天长日久可让人的灵魂得到净化。

            梁文道在《悦己》中说道: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ml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