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源论治疆

作者: 辛平 | 来源:发表于2017-09-20 13:47 被阅读40次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道光进士,官至知州。学识渊博,著述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

    新疆,以天山为界,历史上北疆以游牧为主,而南疆则以农耕为主。清朝康熙平定噶尔丹,特别是乾隆平定阿穆尔撒纳,天山南北安定团结。清道光六年夏六月,南疆再次发生张格尔叛乱,而对于南疆重新陷入动乱的原因,魏源认为,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康、乾以来的边疆官员路线遭到破坏,中央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出了大问题。

    魏源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成了《圣武记》,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竞之谓贫;令不行于海外国非赢,令不行于境内之谓赢。故先王不患财用,而惟亟人材;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官不材,则国祯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的人才论观点。

    《圣武记》中有这样两句话,讲了非常朴素的道理。第一句是:“治国先治吏。”第二句是:“治国必治疆。”与这两句话随之而来的就是:“不能为边才,则不能为大吏。”康、乾以来的所谓“慎选边才”、  “把最好的官员选派到边疆,这才是真正把中央政府的温暖送到边疆,如此,百姓自然仰视中央派来的官员――如见天人”。其实就是把全国的模范干部、标兵式的人物,派到边疆去任职,这一政策,更造成了一种风气,那就是“任职边疆光荣,只有光荣者才能任职边疆”。把最好的官员选派到边疆,这才是真正的“把中央政府的温暖送到边疆”,而如此一来,广大边疆百姓,则自然仰视中央政府派来的官员“如见天人”。

    从魏源的论述来看,清朝曾经“安定团结”的新疆,当时为什么会重新出现民族矛盾乃至发生社会动乱?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敌对势力的挑唆,也有清政府民族政策上的偏颇,更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新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但是,其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点,就在于边疆官员选拔标准、选拔制度出现了问题,这必然导致长期行之有效的政策遭到破坏,进而造成“官民对立”严重。

    从这个角度说,边疆发生的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因为它不过是内地、全国问题的一个缩影。由此更可见,官民关系如何,对于内地重要,对于边疆就更为重要。但是,嘉庆以来的政策却恰恰相反,把一些内地表现差、无望提拔和晋升的官吏,派到边疆充数,以此作为对其长期不能得到提拔的补偿。有些人本来就心怀怨气,他们到边疆任职的所作所为,自然就是可以想象的。

    对于治理而言,干部从来就是决定性因素。“吏不良,有法而莫能守”,选拔干部的标准败坏了,即使有再好的政治路线,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魏源关于治疆的论述,讲的虽然是清朝的事情,但对今天也不无启发。唯有坚持正确选人用人,才能改善边疆治理,达致“万方乐奏有于阗”。

    魏源名言名句
    1、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2、 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
    3、 白光尽处火轮现,草木山河金潋滟;落日如人老更赤,初日如人少方艳 。
    4、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
    5、 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
    6、 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
    7、 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8、 教育的含义就是使人能作以前不能 。
    9、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10、 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
    11、 天地之性,人为贵。
    12、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
    13、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14、 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
    15、 欲任天下之重任,必自其勤问访始。
    16、 中浅外易者,不足以当大事。
    17、 "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 。18、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魏源论治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qo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