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下午花了三个多小时看了《末代皇帝》。很长的一部电影。看完说不上什么感受或感想,只能说生活在现代实在是一种幸运。
很难说溥仪的一生是悲是幸。说他悲,他的一生的确经历了太多大起大落,说他幸,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人都不幸,他的不幸在更不幸的人面前也就无足轻重了。苦难面前人人平等,哪怕他做过皇帝,似乎拥有过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苦难也并没有比普通人的更高贵。他的一生是不幸的,可比起他3岁最开始入宫时,午门门口那三个头上带着连体木枷锁衣衫褴褛骨瘦嶙峋叫声惨淡的平民,他难道不是幸的?
不同于现代生活的灯红酒绿奢靡繁华,柏油马路笔直宽阔干净整洁,钢筋水泥大楼错落有致高耸入云,街道上人群汹涌衣着光鲜亮丽,广告牌五颜六色形状各异,《末代皇帝》中的生活景象是灰暗的,紫禁城外的平民穿的是灰突突的宽松麻布衣,路是泥土路,雨天一路泥泞晴天尘土飞扬,路边的房屋也都是灰突突的,小商铺门口竖着飞舞着白布的杆子,白布上是手写的“茶馆”“饭馆”“当铺”字样,街道上稀稀散散的人群,个个愁容满面。没有一点色彩,没有一点希望。据说这是对当时社会最真实的记录。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大概很难想象该如何在那样一个年代生活。
更是无法评价溥仪的选择。或许,他从来没有选择,只是被时代的洪流一路推着走。自小被禁锢在紫禁城,他看到的世界是别人给他看到的,在有限的范围里,他拥有无限的自由和无上的权利,可超过限定的范围,他没有自己选择妻子的自由,没有回家看望去世母亲的自由,甚至没有走出紫禁城大门的自由。紫禁城内他没有自由生活优渥,紫禁城外普通百姓三餐不饱居无定所。紫禁城虽禁锢着他,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他安定和享受,当他被迫离开时,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让他在终于能走出紫禁城之余,也在惶恐不安。
战争侵袭社会动荡,任何选择其实都无从批判。不管是他离开紫禁城后放纵享乐,还是被怂恿建立了满洲国,或是作为战犯从法国归来时在车站厕所自杀,似乎都是人性使然。哪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只有当下自己做了的选择。哪有什么人是好是坏,只有所处立场的不同。当一切归于平静,社会开始安定,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会打抱不平,热爱植物花草。
我们从一个影片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不过是我们以自己的学识能力和眼界所能看到的。看纪录片总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哀伤,大概是剥离掉美好外衣的现实太清晰以至于残忍不堪。
往前看人们曾过着怎样原始落后的生活,往后看不知科技将发展到何种境况,超脱于我们所能经历范围之外的现实都是我们无法亲身切实感受的,我们短短的一生,只能拥有一次的生命,只存在于漫长人类岁月的一小段片段中。我们是前人的后人,是后人的前人。历史的长河中,大多数人消逝的无影无踪,少数人被铭记。可这也并没有什么好坏,被人遗忘也好,被铭记也罢,总是身后事,活着才有意义,死后的事与我们自身何干。
偶尔夜深人静难以入眠思绪纷飞,想到自己若是不存于世,世间万物都将与我无关,便觉得甚是可怕,不敢细想。只有死亡是公平的,没人能逃脱。不管是改变了世界的伟人,还是渺小如尘埃的普通人,不管是拥有万贯家财,还是一贫如洗,不管人生是精彩的平淡的张扬的低调的圆满的遗憾的罪恶的,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一切都将终结。
人生究竟应该怎样活才有意义?没人有确定的答案。千万个人有千万种活法。有的东西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的出身,我们成长的圈子,甚至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一点点打磨我们,磨出了各不相同的我们。有的人生来富贵一生顺遂,也有的人生活艰难注定坎坷。没有哪一种生活是好的或是坏的,说到底,也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罢了。
三个多小时的电影很长,但跟他的一生相比很短。人生终究不是一个个故事的组合,而是一个缓慢悠长的过程,每个小小的选择都决定着未来的走向。谁也无法预料选择,它充满了偶然性,也许只是当下脑海中闪过的一个念头,真的就改变了他的一生。
影片的最后,他花钱买票回了一趟故宫,在他准备跨过障碍带走近龙椅时,故宫管理员的儿子拦住了他,他指着龙椅说那是我坐过的,小孩子不信,他走过去,从龙椅座下一个角落掏出一个蟋蟀盒。管理员儿子打开了盒子,里面的蟋蟀还活着。那是他三岁成为皇帝那天一个大臣给的,当时他还不知道成为皇帝意味着什么,跪了满地的官员大臣吸引不了他,吸引他的唯有蟋蟀的叫声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