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教育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父母应该努力建设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

父母应该努力建设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

作者: 笑笑竹笋妹 | 来源:发表于2016-04-10 20:38 被阅读255次

    编者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时候,我感到力不从心,无能为力。学生的教育,很多时候,真的不是学校和老师就能够解决的。

    作为一名母亲。我越来越诚惶诚恐,我不知道我能否教育好我的孩子。教育不仅是家庭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社会有千家万户,我一个人的力量真的是太微不足道了。

    身边很多父母,尤其是一大把岁数的为人父母者,感觉很是憋屈:明明时刻紧绷着神经,关注和牵挂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为了孩子的教育,工作,终身大事,砸锅卖铁,倾尽所有,甚至负债累累,劳心伤神,可是孩子像断了线的风筝,越来越远。几乎从懂事起,孩子不怎么爱跟自己亲近,刻意保持着距离。上班的孩子,很多人都只是周末时例行公事地象征性地探望一下,确认父母无病无痛,还没有一泡茶的功夫就想走人,他们总有一大堆无法挽留的理由。

    离开父母的人们像笼子里的鸟儿呼朋引伴地到处溜达,唱k,或是踏破铁鞋地饶有兴趣地寻觅附近各种颇有名气的美食,总之各种乐子,和父母没有关系。甚至有些人的qq空间或是微信朋友圈,屏蔽了父母,省得他们如临大敌,啰里啰嗦,乌烟瘴气,破坏了记录生活的美好心情。

    不仅大人如此,连依赖父母生存的中学生也是如此,由于年轻气盛,他们跟父母的关系是毫不掩饰的明目张胆的紧张,恶劣。前些日子,有三四个学生到我办公室喝茶,说起自己的父母,一脸无奈,不满,坦言无法沟通,不说话还好,一说话就要争执,就要吵架,甚至要离家出走。当然不是彻夜不回的离家出走,只是觉得家里的空气太沉闷了,暂时出去透透气,否则真的可能会爆炸。其实我是理解这种心情的,很多父母见到放学回家的孩子,永远都是一成不变的话语:“作业完成了吗?”“这次考得怎么样?”好像孩子只是跟学习有关,没有其他生活内容和感受空间,过于单调,枯燥,久而久之,连展开话题的必要性和耐性都没有。

    这跟我们从小接受的学校教育真的是大相径庭的。在学校里,我们不管是仿写句子还是作文练习,我们都会说——家庭是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停靠的岸。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宁愿自己漂泊,不爱回归港湾,不想靠岸?这中间什么地方出现了差错或是裂缝?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真的可以用惊心动魄的忘我的无私来形容。甚至很多父母不能干活了或是退休了,不想“独善其身”自得其乐,选择在家带孙子。可以这么说,从做父母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没有休息过,轻松过。可是,等到孙子不需要帮忙照顾了,很多孩子再没有理由跟父母住在一起了,终于可以分开住了,孩子甚至把这个当做解放,值得发个朋友圈炫耀显摆一下。

    这种斗争与解放,一辈子当中大概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能够自己穿脱衣服,能够自己折叠被子,于是他们要挣脱父母的束缚了,他们不再跟父母同一个房间睡觉,他们要有自己的房间,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私人天地,沉浸在自我的小小天地里,开始远离父母。

    第二次是在中学阶段,努力考上重点中学,一般重点中学都是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他们需要住校,可以更彻底地离开父母的管辖和压制范围,拥有更自由的时空。寄宿的孩子一般只有周末才可以回家一两天,可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留在学校里,理由冠冕堂皇,学习压力大,争取时间学习。这种现象最严重的是在大学校园,有些大学生甚至大学几年没有回家一次,不管是忙于提升自我还是打工挣钱,减轻家庭负担,都说明了原生家庭,父母不是重中之重,没有被思念折磨得非要见上一面不可。我们知道爱情灼热,热恋中的人儿“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焚身燃体,备受折磨,痛苦万千,死去活来。亲情,也许曾激荡澎拜,更多的是细水长流,我们的心灵也曾一次次被浸润,不干枯,不荒芜,难道因为距离,就都忘却了么?难道父母是相见不如怀念?

    第三次也许是最后一次解放了。孩子成家了,自立门户了,但是由于新生命的到来与工作的矛盾,所以只好让自己的父母帮忙带小孩,即使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不乐意,两代人生活习惯和育儿观念的迥异,往往使家庭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让从职场退下来回到家的人们还要再面临一地鸡毛,烦不胜烦。可是冷峻的强大现实摆在面前,也只能忍耐着。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有全职太太,很多普通家庭都需要夫妻双方齐心协力才能够把家庭的各项开销一个月一个月地维持,支撑。很不容易熬到孩子上幼儿园了,可以送寄餐园了,可以跟父母说再见了,却又来了个“二胎”政策,让人爱恨交加,左右为难。多一个孩子多一份保障,比较热闹,但是,跟爸爸妈妈同一屋檐下的艰难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啊,让人不胜感慨命运的翻覆,捉弄。

    这些父母到底哪里做错了?为什么孩子一直不买账?我知道,还有一些人等到父母快合上眼睛,即将吞不下最后一口痰的那一瞬间才停止了跟父母的较劲,斗争,才留下百感交集的悔恨的泪水。父母与孩子,居然是旷日持久的战争。

    猛然发现,我已经是孩子的妈妈了,我也是众多父母中的一员了,我对这一身份,很是忐忑,很没有安全感,但是我不敢躲避。

    说实话,我不仅不爱跟我的家公家婆多交流,而且连我自己的父母我也是蜻蜓点水,因为夫家离娘家近,只有两公里,所以我像上班打卡一样准时规律,只不过时间是在晚上,几乎每天晚饭后,我会去看望一会我的父母,但每次总是我的爸爸或是母亲一壶水还没有煮开,或是我直接告诉他们不用煮水了,小坐一会就可以,我还要辅导小孩作业,还要备课。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放学后就把作业做好了;课呢,昨晚已经备好了,根本不需要忙些什么,可是照样习惯用光明正大的理由脱身。心虚,愧疚,自责,肯定是有的,而且一次次强烈,有时候甚至都淹没了自己,但就是害怕话匣子一旦打开,又是各种逼仄,各种不愉快,还不如消灭于萌芽状态,直接闷死。

    父母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出过门,穷其一生在一个偏僻的乡村里,很难改变,进步。显然,闭塞的父母是有他们的局限性的,传统的文化,又使得他们总是高高在上,权威凛然,不可指责,不可冲撞,无法平等交流。这种权威里又有非常牢固的势利,他们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培养孩子,就是为了光宗耀祖,显赫门面,扬眉吐气,为了过得比别人好,至少不比别人差,总之,面子胜过一切。至于孩子内心的真实体验,他们向来是不闻不问的,或许知道孩子心里苦,可是比起人模人样,那点苦完全值得。很多父母是攀比的翘楚,孩子的成绩,工资,资产,甚至婚嫁的礼金和回礼,无一不是比较的对象,只要有父母在,各种比较就层出不穷,此起彼伏,明争暗斗,较劲拧巴。孩子是一枚棋子,是牺牲品,午夜梦回的泪痕和滴血,他们是看不见的。

    显然,父母是爱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任何愉悦美好的关系本质都是相同的,必须互相尊重。对成长中的经济不独立的孩子如此,对工作中婚姻中经济不完全独立或是独立的孩子更应该如此。亲情也好,爱情也罢,即使是稀稀疏疏的友情,都需要尊重,只有一个个体在一段感情中得到尊重,才能够倍感舒服,才会喜欢彼此的相处,才会真正喜欢和投入这一段感情,渴盼见面与相处。否则,太多越俎代庖的钳制,太多邀功请赏的抱怨,太多不顾实际的期待,都会让人心生疲累,叛逆,反感,冷漠。本来是最亲密的关系,血浓于水,却渐行渐远。对于当事人双方,都不是一件容易释怀的事情。

    听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年轻恋人如果想要领取结婚证书,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做父母是需要教育,需要培养,需要考核,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在我们中国却完全不是这样,只要结婚生孩子了,就自动晋升为父母,甚至有些父母可能自己还没有长大,还懵懂无知,还无法自立,只有十几岁,冲动莽撞,激情难抑,奉子成婚,孩子生下来,也就是父母了,这样的父母,连奶粉和尿不湿的钱都还没有办法保证,典型的拖儿带女一起啃老,啃死老人不眨眼。这样没有自我管理,这样没有责任心的人能够当好父母吗?不得不承认,我们做父母的门槛太低了,太低了,简直就是没有门槛

    向来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总是不会太珍惜。做父母也是这样,很多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把孩子拉扯成人就完成任务了。注意,是任务。所以,他们把孩子往老家一放,往父母一托付,往大城市一去,往往就是一年半载不回家。虽然生活艰辛,有时候确实身不由己,但是真的有必要一定要背井离乡吗?难道自己的家乡,难道孩子身边就没有谋生机会吗?非要制造留守老人和留守小孩这两种惨不忍睹的人间境况?估计很多时候身为父母的也只是贪恋外面高一点的工资和待遇吧?或是没有勇气开始新的职业生涯吧?即使不是这样,千言万语,难以说尽心中酸涩苦楚,但是至少常回家看看孩子总是可以吧?可是就我所知道,有些父母害怕车钱路费,很多时候一年才回来一两次,就这一两次回家,最主要的不是为了见小孩老人。而是为了完成传统节日的某些礼节,一回来就有一大堆事情忙碌,一有空,休息都来不及,根本不可能有一心一意的高质量的陪伴,父母与孩子之间,永远缺乏沟通,心灵存在缝隙,甚至是天堑。

    即使那些没有背井离乡的在家工作的父母,有多少人能够有效陪伴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接送孩子都是来去匆匆,赶不上交流一两句话。有的即使不赶时间,表面上也聊着天,但是没有抵达心灵,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交流。我们的父母认为读书中的孩子,学业是至高无上的,是分分钟,句句话,要捉紧的,刻不容缓。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一直都是这样。至于孩子的兴趣,梦想,迷茫,挣扎,那完全是不重要的,无暇顾及。成绩,名次,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以及借此得以实现的体面工作,那才是天经地义的。很多孩子的生活,在父母的一手操办下,有条不紊,顺风顺水,人前风光,俗世中的被上帝宠爱和签约的人生大赢家,各种光环,一大堆羡慕嫉妒恨。可是,那颗因为叛逆而反感,厌倦,冷漠的心却强压心底,只等待一个合适时机爆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能是一种报仇。可是这种报仇,除了惊愕,除了悔恨,除了伤害,没有任何好处。假如还有时间,或许悔过了的父母充满了从所未有的温情,或许自己终于把心中抑制多年的自我释放出来,得以见到阳光,吹到清风,从容面对,那是皆大欢喜的无比美满的大团圆结局。可是现实中,很多人缺少的就是抗争的勇气,做回自己的力量,于是与父母的斗争就像一股暗流,无止无休。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确实,很多父母吃苦耐劳,敢于付出,孩子是他们婚姻和生活的重中之重,有些人甚至因为孩子问题导致夫妻感情处理不恰当而发生婚变,更加说明孩子的分量。孩子是未来,是家族的希望,是腾飞的明天,是突破的途径。所以,作为孩子们,也挺累的,一当上学,就肩挑重任,且无回头之路。不管你成绩好与坏,是不是读书的料,爱不爱读书,父母就要你坚持,不能半途而废。不读书,没有出路,或者说没有编制体制的体面出路。

    为了供孩子读书,给孩子找工作,有些父母甚至不惜借高利贷。也许最艰难的日子不是负债累累的日子,而是一切尘埃落定,再没有所谓的光荣梦想可以疯狂,发现大学生的孩子每个月也只不过两三千块钱的工资,甚至找不到工作,暂缓就业,他们就绝望了。他们就歇斯底里,声嘶力竭,后悔,埋怨,指责,牢骚,像一波波汹涌肆虐的海浪击打着孩子本以困苦不堪几近奔溃的心灵。在生活的博弈中,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或者说谁受的伤最深,也许纠缠不清。在应该尊重的时候没有尊重,在应该轻柔抚慰的时候没有抚慰,你说孩子能有多感激?多珍惜?父母即使倾家荡产,那也是你一厢情愿。对于孩子,也许不是感动,是枷锁,是牢笼,是地狱。站在父母的立场,可能会声色俱厉地批评孩子忘恩负义,典型的白眼狼。站在孩子的角度,可能就是父母强硬霸道,使人无从选择与逃脱,几近窒息。

    有一天,看到比尔盖茨的故事,我感动得鼻子发酸,热泪翻滚。大学时,比尔·盖茨决定退学。不得不提一下,比尔·盖茨的大学,是哈佛大学,全球学子梦寐以求的世界顶尖学府,但是他是不是发高烧了,烧得神志不清,他居然要退学?不是,那是他完全清醒的决定,他母亲也认为是他理智的决定,没有瞬间崩溃,破口大骂,而是轻描淡写地问了他一句:“你将要去做的事情比上哈佛更重要,更有意义,对吗?如果是这样,尽快去做!”这位母亲甚至没有具体询问孩子的计划就答应了,这答应中有信任,理解,支持,这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这是最高层次的交流,平等,自由,绝不干涉。

    可是,反观我们很多家长,你们能不能理解孩子的梦想,支持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内心?还是一定要孩子考考考,考个无休无止,最终有资格进体制,混编制?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封建等级制度的历史太悠久了的原因,人与人之间,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太功利了,太冷漠了,缺少真正意义上心灵的沟通,灵魂的互相吸引,这不能不说是悲剧。对个人,是悲剧,对家庭,是悲剧,对社会风气,也是悲剧。

    如果你去问身边很多父母,可能他知道的关于孩子的信息一点也不会比周围任何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多一些。他可能也只是知道孩子的工作性质,收入,住宅地点及当初的装修费用,买车时间以及高低配等这些完全没有多大情感含量的信息,至于孩子现在快不快乐,未来人生能否突围这些切中灵魂深处的问题,他也许是一概不知的。父母与孩子,最容易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随着问题的凸显,现在也有相当多的父母开始反省自身,努力学习为人父母。我身边就有一些父母,努力学习育儿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竭尽全力教育好孩子,这是非常好的改变,值得庆幸。但话应该说在前头,方向要对,主次能分,否则也只是徒劳无益,南辕北辙。现在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家庭与学校,尤其是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且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应该责无旁贷,设身处地,努力建立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比较宽松开放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应该努力建设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ob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