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传统为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戒备:年少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戒斗;年纪大了,血气衰弱了,凡事戒贪。
【老彭有话】简单说就是人要“戒色、戒急、戒贪”。
上一章讲人与人相处时的注意,本章则是提醒“君子”自省。
16.6[传统为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①,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怕:怕天命、怕官员、怕舆论。小人则什么也不怕,他不懂天命也就不怕天命,藐视官员,破坏道德观念。
【老彭有话】“天命不可违”,君子抗不过天,所以怕天命。“大人”位高权重的人都是大人,因为君子要入衙办事、听差做官,因此也是君子一怕。“圣人之言”是“清规戒律”,是“道德文章”。虽然没有实质作用,但足以制“君子”于“死地”。是为君子之又一“怕”。
但普通百姓不同,他什么都不懂,所以什么也不怕。官衙的喽罗们常常触犯他们,所以他们对这些人不尊敬。对于那些不利于他们生存的“清规戒律”,他们也会发出一些抱怨,有时也敢于“篡改”。
在固守上代“礼制”的孔子眼里,百姓的一些变化是为“恶”。但在社会发展中、在改革的路途中,却往往是“小人”在先。
【注释】①大人,社会中间层次人士。在孔子的眼里,有道德高尚的人是“圣人”,普通百姓为“小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