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典音乐
浅谈马勒和第三交响曲中的“爱告诉我”

浅谈马勒和第三交响曲中的“爱告诉我”

作者: 豆仔Crescendo_ | 来源:发表于2019-12-30 22:18 被阅读0次

前言

有人说,听完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 的完整的一套交响曲,对人生和生命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仿佛具有升华一般的魔力。人生的经历有很多种,悲欢离合。马勒自然也不例外。他对于人生的感悟,尤其对生命的礼赞,大自然之爱,妻儿之爱,包括在生命的有限中的无限探索以及对死亡的探讨等成为他九部交响作品中的主要命题。这篇作为引子,从美国指挥家伯恩斯坦1973年在哈佛的电视公开课的角度,简单介绍以下马勒以及他一小部分的代表作品。选择伯恩斯坦着手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第一次听说马勒是因为伯恩斯坦在作为纽约爱乐的指挥时与纽约爱乐在林肯中心演奏了一场纪念当时被刺杀的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纪念音乐会,伯恩斯坦坚持选择马勒的《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 (‘Resurrection’)作为的曲目。之后马勒的音乐经常被用于纪念一些重大事件,比如:同样被刺杀的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 的葬礼,9/11事件等。

马勒本人曾说过,音乐是感知的艺术,不需要言语过多。这篇文章写作感性多于理性。因为毕竟,在我们聆听时候,听觉是唯一的输入(排现场音乐会的视觉感受),即首先的感知。这些年,我自己通过聆听,对音乐的感受力也逐渐增强,那种溢于言表的喜悦是我想分享的,希望通过文字,在手机或者电脑端的你也能感受到这份音乐的魔力。马勒的音乐,在自己浅显的理解和伯恩斯坦的解答,已得到一些对二十世纪传统调性的未来趋势和一些生命的启示。而我对他音乐的真实感受是从他的《D大调第一交响曲》的打击乐开始的,我逐渐认识到,他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又拥有强烈情感与爱的音乐家。关于马勒,我有很多想说的,在第一篇文章中很难做到完整表述或者面面俱到。因此,作为一个引子,希望通过不断学习与了解,能够增加对马勒作品的理解以及对生命的启示。在一个年代(decade) 即将过去的时刻,我要感谢一路上带我了解不同音乐的每一个人,家人,朋友,同学,老师。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音乐从来就不曾离开过。

浅谈马勒

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在1973年哈佛大学的《未解答的问题》(”The Unanswered Question: Six Talks at Harvard”)系列讲座中第五讲《二十世纪的危机》(”The Twentieth Century Crisis”) 谈到马勒个人的双重性与矛盾性。马勒既是指挥又是作曲家,是犹太人又皈依天主教,是世故又单纯,即是外乡人(波希米亚出生,奥地利人)又以维也纳,德国,美国等地四海为家。因此,马勒个人在职业,宗教,个性,世俗,地域的双重性,毫无保留地体现为他作品中的双关性特色,即永远摇摆不定的调性。犹如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衔接过渡中起到的关键性,马勒作品的关键性在于是作为十九世纪末的德奥传统调性音乐的终结与无调性,十二序列音的前卫现代音乐开端的承前启后。在马勒晚年所处的世纪末与世纪初交接之时,伯恩斯坦坦诚地指出二十世纪的危机——一个迎来战争及死亡的世纪,并谈到马勒已经遇见了这些危机,如同先知一般。另外,这危机也同样体现在文学,音乐,戏剧等等各种艺术形式中。而对古典乐最大的危机是传统调性的终结,无可奈何又不可避免。我认为,马勒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死亡的焦虑也是成为他个人双重性与矛盾体的原因之一。比如,经过精心的配器选择和一系列音乐动机等方式,马勒对自然的热爱从第三交响曲的第二和第三乐章毫无保留地体现出来。如第三乐章“山林中的动物告诉我”的短笛描绘的布谷鸟啼声,以及其他木管乐器的加入来体现山林小鸟清澈的啼鸣。这与在马勒第一交响曲中的第一乐章木管描绘的清晨大森林中小鸟啼鸣如出一辙。而第二乐章“草原的花儿告诉我”,通过双簧管作为整个乐章的引子带入,以及弦乐部与木管部的不断交替出现重复主题来表达田园的美好风光,具有田园诗一般的意境。

相反,与对自然的热爱矛盾的是:马勒由于亲身经历多位亲人的离世,八位亲人先后在马勒成年之前去世。甚至他晚年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玛利亚(Maria)也由于猩红热去世等等,对他的一生与对待死亡的焦虑与态度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比如,为了逃避音乐家死亡魔咒 (Curse of the ninth),马勒拒绝为自己第九号交响曲编号,而是为之起了一个标题《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ar Erde)。遗憾的是,他还是没能逃脱魔咒(如果相信是魔咒的话)。1910年,在第十号交响曲未完成之时,由于忙于在纽约的演出工作(纽约爱乐和大都会歌剧院非常忙碌的演出季),高烧40度,一定坚持在卡内基完成演出工作,加上马勒致命的心脏问题(心内膜炎),之后一病不起,不久在维也纳与世长辞。

即使,死亡总是在马勒的生命中若隐若现,生命过程中马勒家人的死亡和他得知他心脏不可治愈的问题时,他对生命的爱与生命的意义以及死亡有独特的见解。

在马勒《D大调第九交响曲》中,他有意无意地把告别和即将来临死亡时代的二十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的预言)的主题写入了他的作品中。伯恩斯坦说,这部交响曲是对爱的告别,对D大调及主音的告别(第一乐章),对自然的告别(第二乐章)和对社会和城市生活的告别(第三乐章)。最后的终结乐章——最终的告别:音乐传统调性和信仰。(《未解答的问题》(”The Unanswered Question: Six Talks at Harvard”)。尤其在最后乐章的尾端采用《悼亡儿之歌》(Kindertotenlieder)的第四曲”我常常以为孩子只是出去了一下“ (”Oft denk' ich, sie sind nur ausgangen!"),马勒表达对去世的女儿玛利亚(Maria)的思念和在天国团聚的愿景。缓慢地,整曲在静谧与祥和中结束,仿佛是马勒在与世界做正式的告别,尤其是在当他已经知道他的心脏问题不可治愈的时候。在结尾呼应了第一乐章开始时模仿不规则心跳的节奏,这一次是彻底生命的终结:在这里让世界安静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在马勒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被葬在了女儿玛利亚旁边。

《D大调第九交响曲》呈现马勒作品双重性的一个极致,即对生命的尊重和喜悦以及死亡的平静。马勒用音乐所定义的人文精神是人类最终极且真实的双关性。即,作为人类,“我们学着接受生命的有限,也不停地在生命的有限中探索“ (“We learn to accept our motality, and yet we pressist in our search in motality.” )。

尽管马勒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创作,(作为指挥,有着非常忙碌的职业)他对自己创作交响曲的理念有着与传统交响曲相反的论断。马勒在与西贝柳斯在赫尔辛基演出后探讨交响曲的创作时说,“交响曲就像是世界;要容纳所有。” (“The symphony is like the world; it must embrace everything.”)事实上,马勒的第一交响曲首演时遭受的冷遇,被其他同僚评价为并不是作曲的料。在几乎半个世纪中,马勒的作品几乎没有人知晓。在二十世纪中叶,由于美国指挥家和作曲家伯恩斯坦对马勒作品的推广,尤其是哈佛大学的电视演讲课程在其他国家的播送和在纽约爱乐时的曲目选择,使得马勒作品得以被广大听众所熟悉。马勒的宏大且颠覆以往的作品,矛盾的性格以及他在晚年向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寻求帮助时所叙述的困扰不得不说是源于早年成长的影响。比如:他经常在指挥工作中,与其他同事起冲突。又比如:马勒只允许家里只有一位作曲家!他一心希望妻子爱玛 (Alma Schindler) 放弃作曲,(爱玛也是十分优秀的作曲家)。然而,孩子般矛盾的性格又体现在,他为爱妻爱玛谱写了《第五交响曲》中著名的小柔版乐章(“Adagietto”)。现在,这部“Adagietto” 经常被拿出来单独演奏。

除此以外,马勒,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采用德国诗人贝格特(Hans Bethge)的翻译著作《中国笛》中的唐代诗,融会在前文所提到的《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中。这部声乐交响曲包含了我们东方人做熟悉的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的唐诗作品(具体我不在这篇文章中一一举例),成为一部在古典乐历史上无可取代的作品。这在我看来,是马勒作品二元性最后一个深层意义,即唐诗与交响曲各自代表了东西方独立的文明体系。

至此,作为古典音乐历史上颠覆传统的作曲家,我们从伯恩斯坦派系的马勒矛盾性与双重性的角度去解读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又从他的个人经历以及心路历程分析他个体矛盾性与作品双重性的原因。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人了解马勒的音乐作品。

马勒《第三交响曲》中——”爱告诉我“

有的人说马勒的作品非常的冗长,并不是很通俗易懂,会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而第三交响曲是他所有作品中,长度之最,并且配器之宏大也令人叹为观止。不同于传统的交响曲,第三交响曲一共有六个乐章,每一个乐章含有一个标题。事实上,马勒在创作之时,其实是计划写七个乐章:

Part I

      I.  牧神苏醒,夏日来临 (”Pan Awakes, Summer Marches In“)

Part II

I. 原野上的花儿告诉我 (”What the Flowers in the Meadow Tell Me“)

II. 山林中的动物告诉我(“What the Animals in the Forest Tell Me”)

III. 人们告诉我(“What Man Tells Me”)

IV. 天使告诉我(”What the Angels Tell Me“)

V. 爱告诉我(”What Love Tells Me”)

VI. 孩子告诉我(“What the Child Tells Me“ or “Heavenly Life”)

“孩子告诉我”本来是作为这部作品的最后一个乐章,而在写这部宏大的作品的第六乐章柔版“爱告诉我”的时候,马勒自己意识已经到了这部作品实在是过于长了,已经足足有一百分钟,所以他决定将“孩子告诉我”这一乐章放入他的第四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

瑞士乐评人怀特 (William Ritter) 在1902年首演时评价的最后一个乐章“爱告诉我”时说, “也许这是在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柔版乐章。” 我在聆听时,理解为这部 ”爱告诉我“ 所说的爱不仅仅是男女之爱,朋友之爱,而是上升到具有精神力量与深层次的爱,甚至也可以理解为信仰之爱,更是对宇宙,自然,宗教,死亡,战争等等有包容心和救赎力量的人类之爱。尽管,他曾悲观地说过,“我是一个三重无家可归之人,奥地利人在波希米亚本土人出生,德国人说我是奥地利人,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认为我是犹太人。哪里都是外来闯入者,从来不受欢迎。”也许,在最终乐章中,马勒在爱与信仰主题中寻找关于灵魂归宿的答案。这样的爱是为所有人在这个残酷世界找到一丝爱的希望之光的一种动力。这也是马勒把爱这个主题作为第三交响曲的结尾,他对这个世界抱有希望的是人类的爱,即可以化解矛盾,避免战争甚至直面死亡的永恒主题。人不应为自己的渺小而放弃希望,或对命运妥协,哪怕是一点点的微光,便可以照亮未来。

结语

在年末之时,以马勒的”爱告诉我“的探讨作为新一个时代的开端,心中是无比期待。至此,非常感谢你认真读完关于马勒的这第一篇文章。我也是经过几年时间对马勒音乐的感性与理性的认知,慢慢积累起来的素材与内心感受。非常高兴能呈现为文字方式得以陈述。另外,以下的延伸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更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作为投石问路的引子,激发起更多朋友对马勒音乐作品的兴趣,或者任何音乐的兴趣。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留言告诉我!非常欢迎朋友的不同见解与反馈。更可以通过写信方式探讨学习,我的邮箱是zhanx343@newschool.edu ,谢谢。

参考资料及延伸阅读

1. Gustav Mahler: Memories and Letters Available at https://archive.org/stream/gustavmahlermemo00mahl/gustavmahlermemo00mahl_djvu.txt [Accessed 26 Dec. 2019]

2. Gustav Mahler: German Music Available at https://cola.siu.edu/languages/undergraduate/language-programs/german/german-101/music/twentieth-century/mahler.php [Accessed 29 Dec. 2019]

3. New York Philharmonic official website The Death of the President The Philharmonic and Leonard Bernstein Respond, available at https://nyphil.org/jfk [Accessed 28 Dec. 2019]

4. Leonard Bernstein Office, Lectures/Scripts/Writings An Artist’s Response to Violence avaiable at https://leonardbernstein.com/lectures/speeches/jfk-memorial-speech

5. Who is Gustav Mahler - Young People’s Concer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eRlfibzcs&t=913s [Accessed 26 Dec. 2019]

6. “The Unanswered Question”: Bernstein on Mahler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_rqiKbdeYclY0m5lRHp4bOimEkoxGhkKmJkHIr-dg_c/edit [Accessed 26 Dec. 2019]

7. 马勒九:静谧之极致 撰乐 Die Musikzeitung Available at https://diemusikzeitung.com/2017/07/05/%e9%a6%ac%e5%8b%92%e4%b9%9d%ef%bc%9a%e9%9d%9c%e8%ac%90%e4%b9%8b%e6%a5%b5%e8%87%b4/ [Accessed 26 Dec. 2019]

8. 百感交集的马勒《第三交响曲》撰乐 Die Musikzeitung Available at https://diemusikzeitung.com/2015/11/15/%e7%99%be%e6%84%9f%e4%ba%a4%e9%9b%86%e7%9a%84%e9%a6%ac%e5%8b%92%e3%80%8a%e7%ac%ac%e4%b8%89%e4%ba%a4%e9%9f%bf%e6%9b%b2%e3%80%8b/ [Accessed 26 Dec. 2019]

9. 乡民马勒指南:《马勒略传:世纪末的风情》Available at http://mahlerchinese.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html [Accessed 26 Dec. 2019]

相关文章

  • 浅谈马勒和第三交响曲中的“爱告诉我”

    前言 有人说,听完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 的完整的一套交响曲,对人生和生命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 来自远方邮号的声音

    “整个夏天,谁会唱歌给我们听?” 马勒第三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森林中的动物告诉我》(III mov. : What...

  • 张橹演绎马勒第十交响曲

    今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了一场《张橹演绎马勒第十交响曲》。上次听上交演马勒“第十交响曲”是2018年,由著名指...

  • 马勒三与尼采

    马勒受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第三交响曲的创作理念与尼采有着密切关系。尼采的思想在当时非常时兴,引起艺术家们的追捧,这...

  • 马勒三与尼采

    马勒受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第三交响曲的创作理念与尼采有着密切关系。尼采的思想在当时非常时兴,引起艺术家们的追捧,这...

  • 你听过贝多芬的哀告吗?在作品第135号里

    也是在上海大剧院,上一次格万特豪斯推出的是马勒第一交响曲和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却听者寥寥。我买的是三楼的票子,演出...

  • 欧罗巴迷雾(一):彼得•鲁齐卡演绎马勒第十交响曲

    今晚德国著名指挥家彼得•鲁齐卡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马勒《升F大调第十交响曲》。马勒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指挥家彼得•...

  • 欧罗巴的迷雾(三)马勒的复活

    上交音乐季,“欧罗巴的迷雾”第三场。今晚余隆指挥带领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奉献给我们马勒的《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

  • 古斯塔夫•马勒

    (美)杨•斯瓦福特 (Yan Swafford)著 《西方古典音乐指南》1992年版 肖聿 译 马勒的交响曲——考...

  • 累死了

    马勒戈壁马勒戈壁马勒戈壁马勒戈壁什么玩意这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马勒和第三交响曲中的“爱告诉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rv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