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产业互联网路线图

作者: 71c043c9419c | 来源:发表于2019-05-31 12:03 被阅读7次

    搭建数据和技术中台,内部开源协同,对外开放和输出能力,腾讯toB转型之路知易行难

    腾讯产业互联网路线图

    企业级IT技术从底层到终端都已发生革命性变化,云、AI 等既是新技术,也是新的商业模式。后发的腾讯能否赶上企业级业务的快车?

    《财新周刊》 文|财新记者 屈运栩 叶展旗

      在腾讯宣布转型产业互联网半年后,5月21日-22日,腾讯总裁刘炽平、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带头,集团六个事业群的高管集体亮相云南昆明,借助一场大会、33个分论坛,试图对外传达腾讯在产业互联网方向上的基本路线图。

      所谓“产业互联网”是相对“消费互联网”而言。过去20年,腾讯在社交、游戏、内容等领域的主力产品均为典型的消费互联网,或业界所谓2C(toC,面向消费者)业务。2018年9月,腾讯提出产业互联网概念,宣称向2B(toB,面向企业)市场进发。

      “腾讯做2B有了基本形态。”一名软件公司人士说。上述昆明会议的主角,是腾讯在此轮组织架构调整后新成立的云和智慧产业事业群(下称CSIG), 云、智慧零售、医疗、金融、出行等垂直行业方案团队悉数上台,延续“标杆案例”先行的惯用模式,对外“秀肌肉”。

      与消费级互联网业务的内部赛马机制不同,产业互联网需要相对统一的底层研发、跨部门协同,CSIG迈出了腾讯对外统一出口的第一步。掌管CSIG的汤道生是技术出身,早年在甲骨文公司(Oracle)工作,加入腾讯后负责PC时代的“社交之王”QQ,后牵头成立腾讯云,现在全力以赴企业级业务。

      昆明会议是汤道生的主场大秀,微信和消费级互联网的VP(副总裁)们纷纷站台。不过微信仅来了企业微信负责人黄铁鸣团队。企业微信已经推出两年,是腾讯连接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连接器和抓手,也是微信各类产品中商务拓展任务最重的团队。对外,企业微信需要一次次解释与阿里企业级App“钉钉”的区别和优势;对内,则希望在CSIG向企业展示的诸多可选产品中,提升自己的重要性。

      此前从未在腾讯各类大会上露脸的腾讯技术工程事业群(下称TEG),在昆明论坛上展示了31个可以对外输出的产品和能力。这个事业群及其带头人卢山在腾讯内部都颇为神秘。半年前,当财新记者问“卢山和TEG是谁”时,多名腾讯人士给出的答案令人意外:基本没见过卢山,至于TEG,就是一群工程师。卢山率领着多达2万名工程师,占腾讯整体员工数的40%。而拥有腾讯最多消费业务的内容事业群(PCG)员工是1.2万人,CSIG是7000人,微信仅2000人。

      在产业互联网转型中,卢山和TEG除了帮助内部解决问题,还得帮汤道生做生意。腾讯技术委员会的牵头人就是汤道生和卢山。汤道生对财新记者说:“卢山已经放话,对CSIG要‘往死里帮’。”

      简而言之,腾讯转型产业互联网的技术路线图,即由CSIG和TEG联手搭建中台,以开源协同解决内部重复开发问题,对外输出安全、数据分析、客户、广告营销、社交等能力。最终面向企业的工具包括公众号、小程序、移动支付、社交广告、企业微信、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AI)、安全等。这些工具目前仍然散落在腾讯的五大事业群中。CSIG的智慧系列团队,实质上就是一支对内集成能力、对外“咨询+销售”的队伍。

      当下,汤道生、卢山和张小龙,前两位负责云,后者掌控端,利用腾讯庞大的用户基数,“杠杆”企业级业务的方向已十分明确。小程序、微信支付等微信产品,在各项垂直业务线的落地方案中几乎成为标配。张小龙的微信作为触达用户的端,已具有OS(操作系统)的能量,但汤道生触达企业的云仍在爬坡。

      企业级的IT技术从底层到终端都已产生革命性变化,云、AI等既是新技术,也是新的商业模式。在云业务上后发的腾讯,能不能赶上企业级业务的快车?从2C到2B的转型,从人才结构到工作流程到底要做什么改变?不止外部,内部仍有极大的担忧。

      围绕转型,腾讯原有的“肌体”需要伤筋动骨。据财新记者了解,2018年11月初,在腾讯组织架构调整后首次召开的总裁办公会(下称总办会)上,腾讯四位创始人分享创业故事,各事业群负责人述职。刘炽平总结了“大公司内部竞争、创新懈怠以及宏观形势不佳等”挑战,解释了腾讯组织架构调整的根本原因和诉求,并宣布在此后12个月内,有10%的“不适合的”管理干部要退下来,不搞管理层终身制:“中干(中层干部)很快就会完成这10%的目标。”

    腾讯的中台是什么?

      在2018年9月的组织架构调整之前,腾讯创始元老张志东的一份内部讲话流出,踢爆“腾讯没有中台,技术底层不通,重复搭建”等问题。自此,“中台”这一由中国另一家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提出的概念,成为外界观察腾讯转型的关键词。

      业界通常认为,中台首先是各业务线数据的打通,基于一个用户数据共享的平台开发上层应用。

      但一名接近腾讯高层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腾讯内部对此曾有争论。最终腾讯董事局主席、创始人马化腾在2018年11月的总办会上定调:数据不能任意打通,虽然用算法对用户的画像会更加精准,但腾讯不同于电商和通用资讯,社交和通信与隐私的关联度非常大,保护数据尤为重要。“希望未来不管是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包括连接服务的时候,如何合理、最小限度使用好用户数据、保护好数据,让用户安全得到保障,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也是我们的责任。”马化腾称。

      2019年3月和4月,马化腾在公开场合以及朋友圈阐述了上述结论:用户数据不打通,不做所谓基于用户数据的中台。

      搭建中台的任务最后落到了卢山和汤道生身上。在上述总办会上,卢山语出惊人,直指过去组织架构割裂,造成业务线独立开发,无法实现中台化。卢山称,腾讯从QQ开始的安全架构线,再到2013年推全公司私有云,各时期均有机会做云的中台化,但均未做成。2013年,各事业群负责人对全公司推私有云兴趣不大。各业务线相互竞争的背后,是整个底层的技术能力无法共享。

      卢山说,一名新员工进入腾讯,不像是进入一个20年历史的互联网公司,仿佛是进入一个一穷二白、建在沙漠上的创业公司,很难获得技术支持。他以视频编解码为例,腾讯至少有四个超过20人的团队在做,水平都很高,但彼此代码不可见,团队不协作。

      卢山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开源和协同,技术上代码要彼此可见,文化上要建立共同目标:“(内部)协作现在看来是有困难,我们定的是两到三年的目标。五年以后,希望新员工会觉得在腾讯做开发是很幸福的事,能学到很多东西,很多人帮他,他能看到很多优秀的代码。”

      对此,一名腾讯内部人士指出了困难,开源意味着工程师要在技术公司“裸奔”,代码好不好,一方面关乎面子,更多是直接影响业绩:“如果都用某个团队的视频处理代码做标准,那其他团队的同类工程师是不是可以直接裁掉了?”

      卢山的决心看起来很大,但一名腾讯工程师却指出,内部开源需要时间,比较好的实践路径是,在开源上订立一个相对的标准,大家基于这一标准开发,在工具层上则可以有差异度。

      汤道生和卢山在两个方向上达成了共识:一是开源、协同;二是资源业务上云。一名CSIG中层人士称,开源协同是针对内部,减少重复开发,提高效率;后者针对外部,上云才能让外部开发者使用,服务政企客户。

      汤道生在昆明大会上称,腾讯产业互联网已经搭建好中台,并要开放中台能力。其中分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数据中台包含用户、应用和内容三个方面;技术中台则包含AI、通信和安全。

      数据中台的定义令人困惑,马化腾半年前说的“不做数据中台”难道没有执行?汤道生对此解释称,腾讯的中台不是数据打通,而是云的PaaS(平台即服务),提供各类工具和能力,以Middleware(中间件)形态落地。“实际上,无论QQ还是微信时代,腾讯的中台早已存在,只是各类能力服务内部,并未对外开放。”

      他说,包括TEG、CSIG、PCG的一些业务线甚至外部服务商,都在为中台提供不同的能力和工具。在金融、车联网等领域,腾讯已将一些能力产品化,直接输出给B端政企客户。“比如安全能力,在CSIG成立之前就已有完整的中台来支撑,但CSIG把比较零散的能力聚集在一起,有了更完整的呈现。”

      实际上,这一中台的底层,也不仅仅是市场理解的腾讯云(公有云),还包括私有云和混合云。私有云业务目前仍在TEG。

      一些中台能力则仍沿用原产品线的服务体系,比如通讯中台就加在QQ上,新功能可在QQ的运营环境测试,也可部署到游戏中。“谁目前的服务器部署更适合,就部署在谁那里,中台开放实际是一个虚拟化和开放的工作。”

      前述腾讯工程师告诉财新记者,目前搭建的中台,中间件的主要供应商其实并非腾讯云,而是原服务内部的TEG私有云。“大概60%的中间件、工具,是TEG基于腾讯原有业务开发的。”

    sy2

    腾讯企业级业务最大的吸引力,来自其消费级业务积累的强大用户优势。永辉云创是腾讯智慧零售垂直线在商超领域的首个标杆案例。

    腾讯产业互联网路线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腾讯产业互联网路线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wsw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