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时翻开的瓦尔登湖,读了不到一百页就放下了。不是不好看,不是不用功,浓浓的挫败感来自三个字——“记不住”,一个章节还没读完,开头写的啥就不知道了。好像自己走在一条路上,回头看都是空白。一无所获,还要走下去嘛?没力气了。
今天听董宇辉老师分享他的读书方法,对这种现象有了一点释怀和觉悟。
“书读一遍就记住了,这是瞎说的。”分享一开始,他就坚定地否认了这种“过目不望”的假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才是常态,记不住也不必气馁。读书这件事,还是有一定的方法的。
一、营造良好读书氛围
这里并不是要求看书的环境多明亮安静,而是说内心,当你打开书的时候,要夸夸自己,就象宇辉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那样:好好吃饭,认真生活,努力过好自己的日子,懂一点点道理,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读书,也是懂得道理的一种途径,当自己愿意读书时,请给自己鼓掌,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愿意干的事,一定是能获得成就感的事,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正面反馈永远是带给人力量的行为。发现自己的好,从一个你做的好的地方或角度去肯定,不断的肯定,就越来越有信心。
二、主动进行勾圈点画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动作几乎是从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就会教给我们,“把书上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不光是课本,其他情况下的读书也是这样,不懂的,重要的,关键的,优秀的,特别的,你都可以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笔圈画出,还可以作批注。宇辉老师强调的点还有读书时可以每次从头读,当然,读过的内容都是略看,主要熟悉一下标题,框架和勾画的重点,你认为重要的可以反复描画。读反复,反复读,这是应对遗忘的重要方式吧。
三、经常翻看读书笔记
好句好段,我们会勾画后再摘抄下来,作为自己的资料库,闲暇时归类整理,利于我们调用学习。另一方面,读书时,我们有纵向的联想,也会有模向的对比,这个题材别人也写过,有何不同?作者的独到眼光在何处。凡是有触动我们的地方,让我们情绪有起伏的地方,高兴、愤怒、伤心、忧郁,都可以写上几个字,表达出我们的思想感情及背后的原因。在我们的碎片时间,经常翻看自己的读书笔记,会记住一部分内容,有效对抗遗忘。
四、读书后及时进行整理
我们有这样的体会,书读完后,写读后感时却有些挠头。并不是忘的一干二净,脑子里有许多碎片,但怎样串起来呢?别着急,要想写出高质量的作品,先去整理本书的大纲,可以用思维导图,可以用知识图谱,用你喜欢的哪一种方式都行。接着给别人讲这本书,哪怕磕磕绊绊也好,输出的过程就是简单加工的过程。可以按时间线、重要性、逻辑性等角度去讲,不止一遍,先讲出来,不止一次的去讲,对不同的听众讲,慢慢就会讲得顺口。也可以读一部分,就做一次小的分享,像串珠子一样把整本书串起来。
最后是到达讲“好”的程度,在讲的过程中慢慢有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和逻辑特色,可以是深入浅出,可以是幽默风趣,也可以是逻辑缜密,节奏明快等等。同一本书不同人读出来的共鸣是不一样的,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人的受教育程度不一样,人的价值观的理解不一样,所以请对自己的见解有信心,讲得多了,自然会有全方面的提升,读后感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听完宇辉老师的分享,可以看出读书是一个反复再反复的过程,以前总认为读和写是输入和输出的两个点,宇辉老师分享的反复读、反复记、反复讲之后的写,会更容易一些,质量更高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