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文钞》集锦

作者: 西莲 | 来源:发表于2019-01-31 08:01 被阅读3次
    西方三圣

    印光法师: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

    文钞原文:

    阁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别种念头。果能如是,寿未尽则速得痊愈,以专一志诚念佛功德,便能灭除宿世恶业,犹如杲(gǎo)日既出,霜雪即化。寿已尽则即能往生,以心无异念,即得与佛感应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阁下若信此话得及,则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

    ——《印光法师文钞》•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白话译文:

    你只要生起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以再起其它的念头。果真能够如此,寿命没有尽,就能快速得以痊愈,因为专一志诚的念佛功德,就能够灭除宿世的恶业,犹如火红的太阳既然出来,霜雪就会融化。寿命已经尽了,就能够往生,因为心里没有其它杂念,就能够与佛感应道交,所以蒙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啊!你如果彻底相信我这个话,那么在生也得到大利益,死去也得大利益。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须知佛法,原不离世间法

    文钞原文:

    须知佛法,原不离世间法,凡诸社友,必须各各恪尽己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等。又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不餐荤酒,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自利利他,以为己任。如是则基址坚正,堪受法润,果具真信切愿,当必往生上品。

    ——《印光法师文钞》•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白话译文:

    必须知道佛法,原本不离世间法,凡是诸位社友,必须各各恪尽自己本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等伦理道德。又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不吃荤酒,远离邪僻,心怀坦诚,约束自己,言行合礼,自利利他,作为自己的责任。如此则基础坚稳正固,堪受佛法的润陶,果真具有真信切愿,当必定往生上品。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转祸为福,遇难成祥

    文钞原文:

    世当劫浊,互相戕贼。不有护身符子,断难永无祸害。所谓护身符子,亦只至诚礼念阿弥陀佛而已。而观音大士,悲愿洪深。寻声救苦,随感即应。宜于朝暮礼念佛外,加以礼念大士。则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转祸为福,遇难成祥,而不自知也。此方外野人为知己作救世之方法也。若曰为举世,非不能救。但人不肯依法而行,则无如之何矣。

    ——《印光法师文钞》•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白话译文:

    世界正处在劫浊中,互相摧残破坏。没有护身符,决定很难永远没有祸害。所谓的护身符,也只是至诚礼拜念诵阿弥陀佛罢了。而观世音菩萨,悲愿洪深。寻声救苦,随众生有感,菩萨即有应。应该在早晚礼佛念佛之外,加上礼拜念诵观世音菩萨。那么在冥冥之中,必定蒙菩萨加被,自然可以转祸为福,遇难成祥,而自己还不知道啊!这是我这个方外野人为朋友知己所说救度世间的方法。如果说为全天下的人也讲说这个救度方法,不是不能救度。只是世间人不肯依法去行,所以无可奈何呀。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十方诸佛的功德,阿弥陀佛全体具足

    文钞原文:

    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馀。

    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

    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印光法师文钞》·复高邵麟书二

    白话译文:

    不要说缘想一尊佛,不如缘想多尊佛的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释天宫的因托罗网珠,千珠入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

    如果是久有修证的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如果是刚发心的末学,缘境如果宽了,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许会引起诸多魔事。所以我佛世尊,及历代祖师,都让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是这个缘故。等到他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都全部具足。

    古人说:“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文长安。”这可以说是最好的形容了。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念佛,须致恭致敬,唯诚唯恳

    文钞原文:

    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学愚夫愚妇,颛蒙念佛,须致恭致敬,唯诚唯恳。久而久之,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此种疑心,彻底脱落。则佛之有无,己之有无,入佛之门径,彼岸之确据,何待问人。若不专心致志念佛,而于别人口里讨分晓,亦与看金刚经,而不知实相。看净土文,西归直指,而不生信心。以业障于心,不能领会。

    ——《印光法师文钞》•复顾显微居士书

    白话译文:

    事理、性相、空有、因果这些教理混淆而不能分辨。只可以学习普通百姓,老实念佛,必须恭敬恭敬,诚恳诚恳。久而久之,恶业消除,智慧明朗,业障净尽,福慧增长。这种疑心,彻底脱落没有了。那么佛的有无,自己的有无,入佛的门径,极乐彼岸的确切证据,何必要问别人。如果不专心致志念佛,而在别人的口里讨取分晓明白,也与看《金刚经》,却不知道什么是实相。看《龙舒净土文》,《西归直指》,而不生信心一样。因为业障在心,不能领会。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观世音菩萨随念随到!

    文钞原文:

    须知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谋而应。良由众生心之本体,与菩萨之心息息相通;以故凡遇极大险难,举念即获感应。又菩萨现身,不专现有情身,即山河树木、桥梁船筏、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亦随机现。必使到绝地者,复登通衢;无躲避处,得大遮蔽。种种救护,难尽宣说。

    ——《印光法师文钞》·历朝观音像序

    白话译文:

    要知道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所以能够有感即通,不谋而应。这是由于众生心的本体,与菩萨的心息息相通。因此凡是遇极大险难时,众生一产生向观世音菩萨求救的念头,即获感应。还有菩萨现身救苦,不一定只现有情众生身,其他如山河树木、桥梁船筏、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也会随机显现。观世音菩萨一定要使已入绝境的众生,再走上四通八达的大道;没有地方躲藏的众生,得到大遮蔽。菩萨的种种救护,难以说尽。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聪明人十有九个犯此心病

    文钞原文:

    世间聪明人,多多不自量,视净土法门为等闲,而欲于仗自力之各种深妙法门,得其巨益。卒至但识教义,未能心得,纵有心得,亦不济事。弃易求难,弄巧成拙,聪明人十有九个,犯此心病。不被此等知见所转,又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为真佛弟子,决定现生可以了生脱死。

    ——复朱南圃居士书

    白话译文:

    世间聪明人,大多不审度估量自己,轻视净土法门为寻常,而想要靠依仗自力的各种深妙法门,得到巨大的利益。最终仅是识得教法义理,没有在心地上得到受用,纵然有一点心得,也不济事。抛弃容易的追求困难的,弄巧成拙,聪明人十个有九个,犯这个毛病。不被这些知见所转,又能够敦笃伦常,恪尽己分,防止邪恶,心怀诚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真佛弟子,决定在今生就可以了生脱死。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如何发愿?

    文钞原文:

    发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后发愿。或用小净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即稽首西方安乐国之一篇长文,载禅门日诵。编者敬注)此文词理周到,为古今冠。须知发愿读文,乃令依文发愿耳,非以读文一遍,即为发愿也。

    ——《印光法师文钞》·拟答某居士书

    白话译文:

    发愿,应当于朝暮念佛完毕后进行。可以用《小净土文》(晨朝十念,也是先念佛后发愿)。若有空闲时间,则用莲池大师的《新定净土文》比较合适。这篇文章词理周到,为古今之冠。须知发愿读文,是要你依文发愿,而并非读文一遍。就是发愿了。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修行境界不可乱对人说

    文钞原文:

    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切须慎重。

    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

    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著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著,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

    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著,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

    ——《印光法师文钞》·复何慧昭书

    白话译文:

    如果凭空造楼阁,妄说自己有殊胜境界,就犯了大妄语戒。未得说得,未证说证,他的罪过超过杀盗淫百千万亿倍。此人若不尽心诚意的忏悔,一气不来,即堕落到阿鼻地狱。因为他的说法坏乱了佛法,疑误了众生。所以你千万要慎重!

    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也不可说九厘九,说过了头有罪过,少说了也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善知识没有得到他心通、天眼通等神通,只能凭你所说来判断。这种境界,向善知识说,目的是为了验证邪正是非,则无过;如果不是为了验证,仅仅是想要炫耀自己,就有过。如果向一切人说,也有过。除了求善知识验证外,不可以跟其他人说。说了,则以后便永远不能得到这种殊胜境界。这是修行人第一大关,在天台教中已屡次说明。

    所以,近来修行的人,很多着魔,都是因为以急躁妄心,希望得到殊胜境界。莫说他的境界是魔境,即使他的境界是胜境,一旦产生贪恋欢喜等心,他就只会受损不受益了,何况他的境界未必就是胜境呢?倘若此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恋心,见到各种境界,就像没有见到,既不产生欢喜贪恋,又不产生恐怖惊疑,莫说胜境出现有益,即使魔境出现也有益。为什么呢?因为心不被魔转,功夫就能上进。

    须知学道的人,眼光要大,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莫说此种小境界,即使真的得了五通,也要置之度外,最后才可能得到漏尽通。如果以贪恋,就难上进,甚至退心堕落,不可不知啊。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

    文钞原文:

    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

    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此念佛法门,一代时教大乘经典,尽皆赞扬。

    ——《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居士书

    白话译文:

    又,凡是礼拜读诵大乘经典,以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的事,都回向西方。不可以唯独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外回向世间福报,那么念不归一,便难往生。

    必须知道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然得到世间福报。(例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等。)如果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那么所得世间福报,反而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就很难决定了。念佛法门,佛陀一代时教的大乘经典,全都赞扬。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念佛需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

    文钞原文:

    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

    ——《印光法师文钞》·复周群铮书

    白话译文:

    念佛想要得一心不乱,必须发真实心,为了自己了却生死轮回,不是为了获得世人称赞我真实修行的虚名。念佛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是这样,百千万句也是这样。能够如此,那么妄念就没有办法产生,心与佛自然可以相契合了。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文钞原文:

    汝于净土虽有微信,然不明净土理致,又僻处于佛法流通不及之地。诚恐日与俗人酬酢(zuò)①,久而久之, 与之俱化。近墨者黑,近火者焦,势所难免。当时时努力。

    若能念念在道,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便可于父母之邦,随缘常住。

    若不能如是,当往他方净业道场,及亲近净业知识,方不负前来所说种种大幸,及闻净土法门莫大之幸也。

    ——《印光法师文钞》·与融明大师书

    白话译文:

    你对净土法门虽然稍微有点相信,然而不明白净土宗的教理缘由,又住在偏僻的、佛法流通不到的地方。实在担心你每天与世俗人来往应酬,久而久之,被世俗人同化啊!近墨会被染黑,近火会被烧焦,这是形势所难以避免的。应当要时时努力。

    如果能够念念在道上,随忙时、闲时,都不离开阿弥陀佛的名号。顺境、逆境,不忘记往生西方的大事。便可以在父母的家乡,随缘常住。

    如果不能做到这样,应当到其它修习净业的道场,以及亲近修净业的善知识,才不辜负前面所说,得人身等种种幸事,以及听到净土法门这个莫大的幸运啊!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如何念佛能与阿弥陀佛相应?

    文钞原文: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白话译文:

    念佛时,只要时常想自己将死,而且死后将堕地狱,则不恳切也会自然恳切,不相应也会自然相应。以恐惧痛苦的心念佛,就是出苦第一妙法,也是随缘消业的第一妙法。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修持法门,有仗自力、仗佛力两种不同

    文钞原文:

    窃维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

    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亦属自力。

    今以喻明。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

    吾人既无立地成佛之资格,又无断见惑任运不造恶业之实证,若不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则恐尽未来际,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离也。

    愿我同人,咸生正信。

    ——《印光法师文钞》·近代往生传序

    白话译文:

    我私下思考修持法门,有两种不同。

    如果依靠自力修戒定慧,以至于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这是一般法门。如果具有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望依靠佛的慈力,往生西方,这是特别法门。

    一般法门全靠自力,特别法门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也属于自力。

    现以比喻来说明。一般法门如画山水,必须一笔一画逐渐完成。特别法门如拍山水,虽然十重蓊蔚峰峦,一拍照就完成了。一般法门又如步行起程,身体强健的人每天也不过百十里。特别法门如乘转轮圣王的轮宝,一天即可遍达四大部洲。

    我们既没有立地成佛的资格,又没有断除见惑,可以无论如何都不造恶业的实证,如果不专修净业,以期望依靠佛的慈力,带业往生,则恐怕尽未来际,仍在三途六道中,出生入死,没有办法解脱啊!这难道不可悲吗?

    愿我同人,都能生起正信。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什么是明心见性?即身成佛?

    文钞原文:

    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乃大彻大悟也。言见性成佛者,以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福慧圆满之究竟佛也。

    此人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能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对治烦恼习气,令其清净无馀,则可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

    佛世此种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则大彻大悟,尚不易得,况烦恼净尽者乎。

    密宗现身成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成佛之话相同。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不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

    须知现身成佛,唯释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现,亦无现身成佛之事。

    ——《印光法师文钞》·复周志诚书

    白话译文:

    禅宗常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是大彻大悟。说见性成佛,是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实际是理即佛与名字佛,并非是福慧圆满的究竟佛。

    这人即使悟到最高境界,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能广修六度,在一切境缘中,对治烦恼习气,让自己心地清净没有其他污垢,则可以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了。

    佛在世时这种人很多,我国唐宋时还有,今天则大彻大悟,尚且不易得到,何况烦恼全无的人呢?

    密宗现身成佛,或说即生成佛,这与禅宗见性成佛相同,都是称赞功夫很高的说法,不可以认做真能现身成佛。

    要知道现身成佛的,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人,除此之外即使古佛示现,也没有现身成佛的事。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念佛的要诀

    文钞原文: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也。

    ——《印光法师文钞》·复刘惠民书二

    白话译文:

    念佛的时候,必须用耳朵仔细听,一字一句,不要让它滑过去了,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佛号这种办法,实在是念佛的重要方法,无论对何人,都有利无弊,功德很深。不比观想念佛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有受损。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急着见佛容易招魔来

    文钞原文:

    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

    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

    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着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见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

    世间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怀越分期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决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

    若不致力于磨,而但望发光。全体垢秽,若有光生,乃属妖光,非镜光也。光恐汝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以补书所以耳。

    永明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例其词曰: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知此当能致力于心与佛合之道矣。

    ——《印光法师文钞》·复周群铮书

    白话译文:

    没有做到一心不乱之前,千万不能萌发见佛的想法。能做到一心不乱,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想要见佛即刻可见,不见也完全没有妨碍。

    倘若急着想要见佛,心念纷飞,要见佛的念头,牢固结于心中,便成修行大病。久而久之,则多生怨家债主,趁你有这个急躁妄念,现作佛身,企图以报宿怨。

    自己心无正见,全身都是魔气,一见便生欢喜。从此魔入心腑,着魔发狂。即使有活佛来,也无可奈何了。

    只要能够一心不乱,何必就要预先想着见佛?一心不乱以后,自然知道善恶好坏。不见佛固然能够工夫上进,即使见了也能更加息心专修,一定不会有误会的事情发生,只有更加精进的好处。

    世间不明理的人,稍有一点修持,便怀越分的期望。

    譬如磨镜,尘垢若尽,一定会光明显露,照天照地。

    若不致力于磨,而只希望发光。本来是一块浑身垢秽的镜子,若有光产生,也属于妖光,不是镜子本身的光。

    我恐怕你不善于用心,以致不但自己失去利益,并且还退人信心,因此补寄一信告诉你如何做。

    永明大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依照他的话这么说:“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知道了这个,就应当能够致力于心与佛合之道了。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一切功德都应回向往生极乐

    文钞原文: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

    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

    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印光法师文钞》·与徐福贤书

    白话译文: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所有一丝一毫的善,以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把这些功德都回向往生。

    如此,则一切行门,都是净土的助行。譬如聚集一切尘土造成大地,聚集一切河流汇成大海;广大渊深,谁能知道它的边际和深浅?

    然而必须发菩提心,誓愿普度众生。如果能将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又速能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

    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然修妙行,可感来的果报就很卑劣了。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一生的教化,可浓缩为这八句话……

    文钞原文: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

    ——《印光法师文钞》·复蔡契诚书

    白话译文: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学佛道来摆脱凡俗,如果不注重这四句话,就如无根之木,期望它能盛茂,无翅之鸟,盼望它能高飞一样。“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地上的凡夫,想要在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这四句,则相当于无因却想要得果,未下种却想要收获,万万没有这样的道理。果然能将这八句,全心全意担负起来,则一定可以在生进入圣贤之境,死后往生极乐之邦。

    ——如诚法师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尊阿弥陀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智大力大势至菩萨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海众

    感恩雪漠老师及一切善知识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印光大师德相
    回向偈① 回向偈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印光法师文钞》集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wzh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