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由于房子过于杂乱,于是花了好几天时间去收拾。那些杂乱无比显露在外面的东西全部被我用“藏”起来了,或者放在柜子里,或者是整齐放在了收纳箱子里面。经过一番折腾,房间里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地方虽然变得整洁干净,但总感觉这房子还是充斥着一股沉重的气息,达不到我想要的理想效果。恰巧这段时间朋友送了我一本书,书名叫《断舍离》,终于找到了一种非常有趣而且行之有效的收拾物品的方法,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以前的收拾都不凑效的原因,故写下这篇读书笔记,与朋友分享。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一位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她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500多场,引起各大媒体竞相采访,断舍离方法也成为日本社会流行话题,掀起了全民断舍离的热潮。刚看到作者的简介,我对“杂物管理咨询师”这样的新颖职业感到非常好奇。杂物管理,顾名思义不就是收拾破烂儿吗?没错,作者的职业就是帮助人们清理住所和内心没用的破烂和垃圾,为在这些破烂中苦苦挣扎、烦恼不已的人们做咨询。原来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它可以是可以成为一种事业,甚至可以写成一本书影响许许多多的人,哪怕是“收拾破烂儿”这种不经眼的小事。
这本书的中心主题断舍离的意思是通过收拾自己房间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因此,要采取的行动是——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达到: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来源360图片断舍离: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条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对照这个定义,我开始明白为什么以前对房间的收拾总是不尽人意。断舍离里面说到,那些总是舍不得把东西扔掉家里到处都堆满破烂的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我是比较典型的执着过去型,家里但凡有一点纪念怀念价值的东西都舍不得扔,家里甚至还留着初中到大学的课本和笔记,每次我妈说要把我这些封尘已久的书本扔掉我都不同意,理由是里面有好多以前认真记下的笔记,那可是我曾经努力的见证啊,要扔掉它们我是绝对不会允许的。当然还包括买东西时各种购物袋以及那些大大小小的各色衣服塞满了一整个房间,这些衣服一年加起来穿的次数绝不会超过三次,可就是舍不得扔,毕竟把它们买回来的时候是满心欢喜的,并且有些还价格不菲。但是断舍离告诉我们,所有的物品其实都带有一种能量的,我们要把它们都当成如同人一样对待,如果我们忽略、遗忘它们,那么物品就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会觉得自身的价值都被否定了。想想,当你的房间充满了太多怀念和回忆的东西,总是丢不掉,这会不会让人感觉到,自己总是处于那些归属与认同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充斥一股“不被临幸”的强大气场的环境里而备受干扰呢?这些不用的东西像是充满了咒语般的束缚,让人看不到现实,完全沉溺在过去的死海里。所有的物品之所以会被带回家里来,当初一定是因为喜欢并想拥有它,但后来我们却慢慢对这些物品产生了冷落甚至遗忘,这与我们对待物品的初心是违背的。如果站在物品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得不到利用而被遗忘了各种暗淡的角落的,它们会说“我好恨啊”、“你要是不用的话,就把我送到一个能派上用场的地方去吧”、、、但很多时候,明明已经和自己约定要把它们处理掉,但总是一拖再拖,如此一来,这些物品就像无时无刻发出咒语紧紧束缚着你,让你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信任感。
断舍离要做的,就是把不用的东西全部扔出家门,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自己的空间里。这里有两个概念,也是断舍离方法的中心概括:一个是“当下”,一个是以“我”为中心。执着过去型和担忧未来型的人都没有把时间轴放下当下,我们沉溺于过去又为将来准备不必要的张罗。我们不知道为这些过去的物品消耗了多少维护、整理的能量,为未来也许一年也用不上几次的物品用尽心思去保存、去花钱,总是对自己重复“总有一天这些东西都会排上用场的”,殊不知,那其实已经造成了无可挽回的能量的损失。因此,把时间轴锁定在现在,就是把那些会强化回忆,给人造成混乱的物品全部清理出门,同时把能量留给未来,未来的事情让未来去处理好了。另外,在收拾物品的时候,断舍离要求要以“我”为出发点和中心,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也就是说在判断一样物品是不是适合留在家中的的标准是这样东西你需不需要?适不适合?对你有没有用?比如别人送给自己的东西,虽然用不着,但也丢不掉;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毫无用处,但就是一直放在那不想扔;又或者家里会放很多”客用“准备的东西,但其实一年中客人来用到这些东西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些都是以“物品”和“他人”作为出发点,在断舍离里面这是关系轴的错位,把轴线错位在了物品和他人身上。如果长久保持这种习惯,生活在一个物品错位的轴线空间,容易导致自我价值感模糊,逐渐失去对自己生活方向感的把握。
把重点放在自我轴上,时间轴要放在现在放下对物品的执念,提升“选择力”
断舍离衍生出很多副产品,“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如果经常把一大堆东西一股脑塞给孩子,那他们就有可能成长成为没有自主性、选择能力低下的人。经常听到一些朋友把“无所谓”当做口头禅,那也许是因为从小就被给予太多,没能学会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当我决定先从我的衣柜开始,进行一场断舍离的改革,这过程中心里还是有很多阻碍的力量在左右我的行动,心里会有强烈的不舍和愧疚,但就像断舍离里面说的,当你要在扔东西的时候,要把“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跟你的物品做个告别,可以让人更快地整理心情。我才发现,原来家里很多物品还留在家中并不是因为它们对现时的我有价值,而是因为我自己一厢情愿的“留恋”,与其说是“留恋”,不如说只是对物品的一种执念,没有勇气去扔掉对如今的自己已然“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因此,进行断舍离的第一步,首先要放下对物品的执念,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在这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选择能力,也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
选择与自己相称的最佳物品,提升自我认可度
书本里面有一个案例,说的是有个学员在听了断舍离的讲座后,很努力收拾厨房,把厨房里面非必需的物品都处理掉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她总是舍不得扔掉那些便利饭盒上附赠的塑料勺子,她家橱柜上已经堆满了这种勺子。当问及为什么留着这些勺子,她的回答是“去野餐的时候用这些很方便”。可是什么时候去野餐呢?去野餐的时候用不锈钢的餐具不可以吗?生活中也许每个人多少都会有这样的习惯,也许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节约要懂得循环利用资源,因此生活中很多廉价的、免费的、毫无品质可言的东西都充斥着我们周围,也许是早已过时却总是占据着衣柜的裙子,又或者是买牙膏商家赠送的杯子、、、可明明家里就存在着一套朋友赠送的精美的质感很好的杯子,却总是舍不得拿出来用,总觉得用廉价的杯子摔坏了也不心疼,于是自己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都是品质不怎么高的物品。这种心态其实是自己潜意识里面似乎畏惧那些高价的、高品质的物品,觉得便宜的东西就刚刚好,很适合。这就表示,自己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自我贬低。通过不断筛选物品的训练,追求物品的品质,建立起一种强烈的自我肯定意识,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也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因为我们身边所用到的物品其实是自我形象的一种投射。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断舍离的方法告诉我们,先是把焦点放在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看到物品所投射出来的自我形象,接下来还可以慢慢看清,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一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别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糙的东西送他就了事”。慢慢的,你就会感觉到,周围的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说直白一些,就是你如何对待自己,决定了一切。这种改变最初会体现在物品的世界里。从家里的衣柜、抽屉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改变,慢慢就连你与周围人的关系也跟着改变了。
通过断舍离,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作者认为,在我们平时看不见的世界背后,还有一个还加看不见的世界,也许是所谓的命运一类涉及灵魂的次元,是我们平时都看不到的空间维度,所有意料之外的偶然性、共时性(即通常所说的巧合,多指神秘现象)都在这一个世界发生。如果把物品这一次元收拾干净了,以往一向阻碍视听的东西没有了,就能够看的更清楚,开启通往更深次元的通道。还有一个类似风水学角度的说法,就是通过断舍离可以提升运气,要想让家庭整体运气上升的话就选玄关,要是希望能先提升自己的运气的话就选卧室。
更多看不见的世界会发生变化这些听起来感觉有点神秘和不可思议,这也许是断舍离运用的最高级,但作为普通人,稍稍借鉴断舍离的方法,把家里打扫得干净利索也已经足够了。想想,每天与自己相伴的都是心爱之物,屋子阳光通透,窗明几净,这样心情也会好上几分吧!而当我在小区门口废品回收点那里,看到在一位老奶奶正把我的那些“旧物”一个个叠整齐放进她的麻袋里,那一刻我的心终于释怀了。原来它们并不是被丢弃,而是通过另外一种形式去获得新生,得到了轮回的机会。而我,也终于明白,无论对物、对人、对事都不必过于执着,顺其自然便是最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