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白杨按:请不要鄙视我,我只是为了活下去,今天就为皇权专制的附属物——太监——简单说两句。历史的天空是如此广阔,继续为您解读您很有可能还没有读过的历史。
太监是古代皇宫里的奴才,原是净身去势的男人,专门用来服侍皇帝以及宫中成百上千妃嫔的,俗称宦官。宦官制度不是中国特有,在欧洲古希腊时期和阿拉伯古代史里也早有记载,同时期也出现在中国。但纵观世界文明史,只有中国的宦官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干出了数不胜数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历史留下许许多多"浓墨重彩",只有你不敢想、没有他们不敢干的事。
根据中国现有的考古资料显示,大约早在夏商的宫廷中就有了宦官的存在。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诗经》、《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明确记载。《周礼》记载:"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唐朝以前的太监统称宦官,又称寺人、阉人、中宫、内监等,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才被称为"太监"。
一般人认为,赵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声极大、乱政亡国的宦官,因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皇权专制国家——大秦帝国一大半亡在他手里。事实上,史载第一个弄权弑君乱国的宦官是"春秋五霸"首霸齐桓公的好基友——竖刁。竖刁或作竖刀,是齐桓公的侍人,负责掌管齐国内侍及女宫的戒令,是史载最早的宦官之一。此人身无长技,但聪明机灵,脑瓜转得快,善于揣摸人主的心理,极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能事。当初,为了能接近齐桓公,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自行阉割。试想,在2700多年前医术不高明的古代,这需要下多大的狠心和决心哪!"有志者事竟成",齐桓公也因为这件事而不听相国管仲遗言,亲信了他。他进宫做了齐桓公的生活秘书,整天围着齐桓公屁股后转,把齐桓公侍候得服服贴贴、舒舒服服,对他言听计从。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国内五个儿子开始争夺王位,而竖刁等人却将齐桓公禁锢于宫室,不给吃喝,活活饿死,六七十天后,才重见天日,此时桓公遗体已腐朽不堪,室内蛆虫爬得到处都是!一代雄主、"春秋五霸"之首霸就这样惨绝人伦死于身边小人之手。
从此,这样"精彩绝伦"骇人听闻、换汤不换药、易家换姓的宦官主演的历史故事,在中国不断重复上演了2000多年,直至今天很多事都有"竖刁作乱"的影子。在这里,用黑格尔的“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马克·吐温的"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惊人的相似",等等任何的历史语言来形容中国宦官制度的沿革,都显得十分的苍白无力!
虽然宦官前有竖刁弑君、赵高亡国血淋淋的历史事实,且人皆知晓。但是自汉代起,中国的宦官制度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强,皇宫里的宦官队伍越来越庞大。在明、清两朝,太监成了社会上一门相当抢手的职业,不仅包吃包住包养老,还能升官发财,简直相当于拿到了24K金饭碗!普通下层老百姓家庭纷纷把小男孩阉割后,往宫里送,以致于朝廷下旨,禁止私自阉割男孩,但都是"屡禁不止",越禁越兴。
从饿死人主的竖刁、指鹿为马的赵高、倾覆东汉的"十常侍"到唐代废立皇帝无常的李辅国和仇士良、北宋参与乱政灭国的童贯,再到明代宦官专权制度达到历史最高峰。从明成祖朱棣之后,明代强权宦官就辈出不穷,比如说一手造成"土木堡之变"的王振、"立皇帝"刘瑾、"九千岁"魏忠贤等等,哪个不是位高权重,权倾朝野。几乎没有争论,明朝是一个太监全面得势的朝代,数量最高达十万之众,太监这个群体的触角已深入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科举等等。
话又说回来,既然宦官能弑主亡国,历代皇帝又不是傻子,就没有任何防范?比如明朝,知晓秦汉唐宋都曾亡于宦官,前车之鉴,哪能不防?所以,不仅有,还十分严密!你能想得到的事,皇帝想不到吗?宦官亡的可是皇家天下,岂能不防?
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吸取以往历朝历代宦官祸国的教训,在建国之初就对宦官作了种种限制,比如:规定不许宦官识字,不许兼任外臣,任职不许超过四品,并在宫门外立一铁牌,上书“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读史可知,明初对宦官控制是非常严格的。朱元璋去世后,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手中夺取了皇位,宦官在其中起到不小的作用,因而他对宦官多所任用,宦官地位在朝中也逐渐有所提高。到明宣德年间,宫中正式设置了宦官学校“内书堂”,选一些聪明伶俐的小太监入堂读书,并派朝中大学士任教。由此,许多宦官能够粗通文墨,有的甚至能够通古晓今,拟旨提笔立就。每当皇帝沉湎酒色玩乐之时,皇帝便会让侍候左右的司礼监太监替他批复奏章、盖印、颁发,日久成例,称为“批朱”。此后,大明宫中太监制度越来越完善,部门分工越来越细高达24监,与外廷政府部门几乎无异,而且由于更接近皇帝,权力比内阁和中央六部还要大,其中司礼监权力最大,行秉笔"批朱"和"盖印"颁旨之大权。如此一来,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凌驾于内阁和中央六部之上。伴随着宦官权势的进一步扩大,大明开国过了59年,仅一甲子不到,到明英宗时期就出现宦官王振专权的局面,且一发不可收拾,宦官专权越来越盛,直到明亡。
王振原本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县)一个落地秀才,略通经书,在一家私塾里教书糊口。由于自感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可能是太难了,被迫无奈之下,便自阉入宫。他没有什么背景,十年寒窗也没考上功名,心灰意冷自宫净身,才走上了一条万分离奇、百般异常的晋身之路。不过也正是因为他来自社会最底层,所以能对皇上说出许多人没有看到、也不想知道、也不想说出的大明王朝低层老百姓苦苦挣扎度日的事。有文章论说,正是因为这一条,明英宗才十分相信他的话,那怕他差点亡了大明,被乱军所杀,还为他建祠立碑祭奠。明成祖永乐末年,王振入宫当了太监,史书上没说明是什么原因,只称其“狡黠”、善于伺察人意。王振入宫后明宣宗就很喜欢他,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当时宫中也有很多宦官,论奸佞、论狡黠他未必是超群第一。但是他能保全自己,如宣宗宠爱太监金英等人,王振并没去夺取金英在宣宗身边的宠爱。而他一遇到英宗,便如鱼得水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了。等英宗登基后,就对他无言不从,无计不采,无事不信。以致于坚信他的进言:只要皇上亲率50万大明精锐步骑出征,就可一拥而上,发天子神威,打败屡犯大明边境的蒙古瓦剌也先铁骑。明史载,几乎没有做任何征战准备,大明在一周之内就集结了20万步骑号称50万大军向边关进发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两国两军决战岂是街头打群架?明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王振也被乱军所杀,大明王朝由盛转衰!
宦官群体在中国历史上欺君弑君、乱国亡国,无恶不作、罄竹难书,但历代历朝为什么不废止宦官制度呢?
答案是:皇权离不开宦官,宦官制度本身就是皇权专制制度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两者共生共存共死。
皇权在传统的帝制社会是最高权力,客观上几乎不受任何约束。尽管儒家编制了一套"天人感应"的说辞来限制皇权,说什么天道不可违,如果皇帝违背了天道,上天就会将惩罚于他。所以,每当天下事糜烂不可收拾时,皇帝要下"罪己诏"公告天下,通过对天认错的方式,祈求上天普降祥瑞,救世救民。这你信吗?既然是无上的可以支配一切的权力,当然争抢的人就非常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般分为如下几派:皇帝本人、皇帝家族、文官系统、武将系统、皇帝老婆或嫔妃的家人即外戚系统,再就是皇帝最近的身边人宦官系统。中国数千年的皇权专制社会,能上台参演亮相的就这么几拨人。以农民为主体的底层老百姓也就是在上述这些人把天下玩脱时才登台推倒一切,但也建不起新的国家治理体系,只能依葫芦画瓢进入下一轮兴亡的轮回。对于中华老帝国这样一个地域和人口都是超大规模的国家来说,靠皇帝一人专制权力,客观上是治不了国家的,何谈治好呢?所以,皇帝手中的专制权力必然要落到或分到上述几拨人的手上才能正常运转,也产生了无数的你死我活的争斗。汉代主要是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唐代主要是军阀割据、宦官专权、文官党争,也有外戚干政;宋代最有看头,皇家和文官士大夫共治天下,最令读书人和知识分子向往;明代是宦官专权。清代是特例,皇权专制制度密不透风,皇权从未旁落,通过满汉制衡,皇权一直紧握在皇家手里,包括满清贵族在内的所有人都成了"奴才",真正的"人"就看不到了,直到西洋鬼子和东洋鬼子打上门!
在上述几拨人中,对于皇帝来说,如果非要分权不可,权力落到谁的手里最可靠又对自身最没有威胁呢?历史挑来挑去,几经筛选,选定是哪拨人?不用说,大家猜都可以猜出来,就是宦官系统。为什么?明知是毒药,非喝不可吗?历史的残酷之处就在于此。因为在皇帝看来,宦官是家奴,去势无后无家业可传,皇宫是宦官唯一可容身的家,与皇帝最为生死与共。宦官也一再向皇上表明,老奴天生没有政治野心,文不能惑众,武不能杀人,才不足治国,只能充当皇帝的耳目和手脚,干点皇上让干的具体事。而且宦官系统还可以充当皇权平衡朝野文武各派各别、各方势力的一种力量。这就是最终皇权与宦官系统紧密结合的原因。当然,有人会反问,宦官弄权会亡国的事实皇帝不知道吗?你错了,皇帝当然知道,但皇帝还是认为与外戚、皇族、文官、武将系统相比,宦官更可靠。咱不是不知道,是咱没有更好的选择。而且每一任皇帝都坚信,宦官专权误国只是个案,那是发生在别的无能皇帝身上的事,寡人天纵英才,决不会发生家奴造反的事,朕一定能人定胜天。
当然,历史上也有极少数宦官清史留名,比如唐代的高力士,明代的郑和以及冯保,还是做了点事的。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闻名世界。对这个群体,也不能一棍子全打死。他们只是皇权专制的附属物,还是家天下和男权主义的牺牲品。他们的所做所为只是为了在那个充满了恶的社会里谋得生存而已,大多数还是只能吃口饱饭。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皇权专制,也彻底废除了宦官制度。但是,"宦官文化"所代表的"身边人"人身依附文化在现今的社会里就不存在吗?人在做,天在看。
网友评论
所以,所有身边人政治诸如秘书政治、夫人政治等,都是专制权力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