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过春节。很朴素的原因,就是觉得真的很浪费时间。
我甚至想要花钱躲进宾馆,断开一切能找到我的联系方式,安安静静待上几天——一口气可以好几天安静地想自己的事情,看自己的书,睡自己的觉,干自己的活。
可实际上,我并不讨厌给自己放假的啊。只不过,我觉得“法定”这种事情对我个人来说没有半点意义,那所谓的“法定”是制约企业的,又不是制约我个人的,我什么时候该休息,应该是我说了算的啊。
在中国,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是雾霾吗?是地震吗?是洪水吗?不,春节比这些东西可怕一万倍。随便算算就知道了,每年一个春节,整个国家就这样每年都会产生多少损失?
突然之间,这个国家的各种机制都失灵了——就举我自己的例子:
-
我要考个驾照,居然考场要一连关闭个20来天。
-
我要买个东西,淘宝居然也有近20天无法发货。
-
我要办个证件,居然所有的政府机构早就罢工了。
-
随便要找人做什么事,都以“过年”为由要收费比平时高得多的价格……
手里本来有要做的事儿,结果可倒好,法定要求休息了,我就休息了,那手里要做的事儿怎么办?在不得不与他人协同的时候,法定假日更是气人,活生生把很多事儿给搅黄,且每个人都不在乎——他们说他们有自己的生活。
你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假日吗?很多人还真不知道,也没好奇一下去查过。算上周末双休日,一年下来,“法定节假日”大约 115 个。这还不算上,“准备时间”和“恢复时间”……
以及就算是115个法定节假日吧,全部休假,赚的钱只是比那些每天都在工作的人少31.5%吗?No。
复利曲线事实上存在于世界的各处。无论是世界人口增长曲线,
或是道琼斯指数的过去100年增长曲线,
以及这个世界各种你想不到的地方(甚至包括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找到的词和词频之间的关系),幂律分布都这样存在着。——事实上,毫不夸张的讲,复利效应,是我们人生的希望。
按照20年时间算,不休假的人和按法定节假人休假的人,最终赚得的钱差距有多大呢?
最终,人群中总是80%的财富聚集在20%的人手中,不就是对这么一个简单问题的理解不同吗?
其实我也一样贪玩的,我也一样偶尔松懈的,只不过,24 小时里,一个人怎么可能除了睡觉全在松懈?我觉得这也挺难的。
每天都要成长,每天都要进步 —— 这就是我的工作。我觉得挺好的,没觉得累,没觉得辛苦,反过来,倒是觉得不这样才没意思。不进步的人哪有幸福?或许太狠了,换个说法,持续进步的人必然能有更高质量的幸福。
打游戏的人幸福吗?或许幸福吧,至少在打游戏的时候可能是幸福的。然而,回到现实世界,愧疚、空虚将会袭来,之前逃避的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这种短暂的、甚至为了逃避现实所换取的幸福明显是低质量的,它们就是精神鸦片,在《网瘾自救——有志者如何不再被网络游戏绑架》里,我有说明过长期选择网络游戏,会从三个方面将一个人的大脑塑造成什么样子。
而写作、阅读、以及任何创造、任何真正的贡献,都将获得更高质量的幸福,更持久的幸福。
我前不久在公众号上发了一句我很喜欢的话:
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偷偷回来偷走你的时间。
现在可以写另外一句了:
偷懒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偷懒。
其实,春节这种文化属于“模因”的一部分,“模因”和“基因”一起,貌似天然地共同赋予了绝大多数人生命的意义。(《自私的基因》)
最终,这种属于个人的非理性的生命意义被我们称之为价值观,它是指导我们个人选择的根基。(下次仔细聊这个)
然而,或许轮不到我来说,但我还是不吐不快:一个人是否拥有自由意志,在于它是否能够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主动选择,而并非完全是被基因和模因所赋予。
甚至,我认为,一个人只有能够主动选择自己的价值观,才能称为活着。主动选择的那一刻,就是重生。
有一句话,特好玩,也是对的:
每个人都是出生的时候,都只能是原创。结果,绝大多数人活着活着就一不小心把自己活成了盗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