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学习写字,不会对自己要求过高,所以方法也不止一种。其目的不过是希望能将字写得美观一些、大方一点,基于实用层面“拿得出手”。然而这种美观是没有什么严格的标准和规律的,或者说这个标准就是被大多数人认可。虽然也会有人总结出某些字型结构特点上的标准,诸如“横平竖直”、“撇捺舒展”之类。其实这也不过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罢了,美与不美既无法明确界定,更不可能像数学那样总结出某种严谨的公式或标准答案。
若要从学习写字入手,使自己的审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非师法古人不可!从传统中汲取养分,没有人能绕开这条道路,或者说这本身就是捷径!当然,这就成了对书法的学习,不仅仅是写字了。
写字不等于书法,但书法是“高级”的写字。
这是因为,书法艺术并不能,也不应该完全脱离对于汉字的依托。虽然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但脱离了汉字的线条艺术就不应该叫做书法了,为避免混淆,也为了兼容并包,不轻易否定不同艺术形式存在的合理性,建议其可以改名为“水墨构成”艺术等。因为,古往今来,即便是书法艺术最高境界的“狂草”,像张旭、怀素那样的书家所留下的作品,依然是遵循十分严谨的法度的。
那么,当我们谈论书法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书法位列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只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今天我们的理解,其就广义而言,是书写记录的方法;狭义上,专门指用毛笔书写汉字艺术。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毛笔这种工具的特殊性,也就不会有书法这个概念!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九势》
这句“惟笔软则奇怪生焉”道出了变化的奥妙。书法艺术,就是在这种点画、结构、墨色等千姿百态的变化中产生艺术效果,进而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必须承认,高层次的审美也是需要门槛的,毕加索、马蒂斯、高更等大师们的作品,不是随便一个未曾经过专业训练的门外汉就可以欣赏的,甚至在你不知道他们是世界公认的艺术大师之前,即便看见那些传世作品也未必意识到它们的审美价值。同理,你能听懂许嵩不见得就能听懂门德尔松;能听懂萧敬腾不见得也能听懂肖邦。
当然,雅俗共赏的作品受众面更广泛,作为一般人,还是希望艺术家创作出更多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可是既然有“雅俗共赏”这个词汇存在,就说明审美对象可以被区分为“雅”和“俗”两种类型。也就是说,有些艺术类型或特别的流派不是雅俗都能共赏的!那些很难被“俗”人群所理解和接受的作品,一定是存在的!也一定是合理的!
西方美学,将审美形态分作几种不同类型,优美与崇高是其中两种。就书法艺术而言,由于存在着以“二王”为主导的“贴学”和以民间为主导的“碑学”两大系统,恰好对应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
发轫于魏晋之际,千年以来未曾受到严重挑战的帖学传统,随着17世纪一些书家取法古拙质朴的古代金石铭文,审美品味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在18世纪发展为成熟的碑学系统之后,其一统天下的地位不复存在。
当今时代早已是碑帖两大传统不相伯仲且并行不悖了,使艺术风格更加丰富多彩。纯粹帖学传统的继承者,往往以其精致优雅的书风,给人以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这正是优美的特点,更易于被大众接受。但其发展到极端形态,也可能流于靡弱和薄俗。
明末清初思想家、书法家傅山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四宁四毋”理论,常为后世书法家所引用,认为这代表了傅山的书法美学观点。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傅山《训子帖》
他提出这一理论的背景同赵孟有关,傅山早期学习赵孟,后因意识到其是“二臣”的道德缺陷后,更觉赵书“浅俗”、“无骨”,便毅然改学颜真卿。傅山在这里所提出的“丑”未必是真的丑,不过是另一种“拙”,是对第一个“拙”的强调。同理,傅山认为“支离”与“直率”也是一种审美形态,好过轻滑与安排。这更接近于碑学传统的美学特点,也就是审美形态中的崇高,代表了一种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值得一提的便是,很多大众以为的,那些当代书家所创作的“丑书”,其实是来自对碑学传统的继承与再创。除非你自身具备足够专业的分辨能力甚至创作经验,才有可能感受到那种不易被普通大众接受、更耐人寻味的美,而对于这种美的力量的感受,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丑书呢?
真正的丑书是那种脱离了传统,既没法度又无底蕴乱写一通的“江湖书法”。他们或为炒作炫技,或为哗众取宠,动则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实质恶俗不堪、毫无价值!而往往确有一些缺乏分辨能力的爱好者和普通民众,成就了这种“恶俗作品”的市场空间。可见,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意思是学习书法,在打好基本功之后,就要大胆追求变化,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例如欧阳询的字便是以险绝著称。而最终又要经“险绝”的道路而“复归平正”,但这个“平正”和最初基础阶段的那个“平正”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后者更是一种“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返璞归真,同禅宗“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种境界的道理如出一辙。在这一点上,弘一法师的书法成就便是很好的例证,将其早晚两个时期作品对比欣赏便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那些所谓“横平竖直、巧妙安排或整齐均匀”之类的标准,很多情况下只是美的初级阶段,而古拙质朴、奇险壮丽方为大美!因此,不排除你曾经以为的“丑书”,其实是更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
(文章系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更多精彩可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xdeldm
新浪微博:窥园斋-陈鸿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