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初鉴 其五

作者: 南川子 | 来源:发表于2021-02-08 16:23 被阅读0次

引:何名波羅密?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密。

南川子曰:到得彼岸,仍有彼岸否?人生如渡河,过则脱离,未过则沉沦。

引: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南川子曰:口免而心不诚,无益也。口念心诚,更能有行,是为有得也。

引:善知識!凡伕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伕,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南川子曰:凡夫是未悟之佛,佛是已悟之凡夫。

引: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南川子曰:吾能是识此意,然不能行此道,故至今仍在苦海沉沦挣扎。看得开,放得下,即无烦恼,惜乎吾难做到。

引:小根之人,亦複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

南川子曰:是也,人皆有般若之智。惜乎执迷不悟,不能自解。痴迷太深,积重难返,不得大教化不能难以解脱。昔日佛陀出四门,见生、老、病、死,后于菩提树下开悟。凡夫无此智慧,故常患得患失,不得开心。纵不为成佛,亦当自清净,以得常乐也。

庚子年腊月廿七

西元2021.02.08于帝都作

相关文章

  • 《坛经》初鉴 其五

    引:何名波羅密?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

  • 《坛经》初鉴 其七

    引: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

  • 《坛经》初鉴 其八

    引: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

  • 《坛经》初鉴 其十

    引: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 南川子曰:众生自性迷,佛者...

  • 《坛经》初鉴 其六

    引: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 《坛经》初鉴 其九

    引: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南川子曰...

  • 《坛经》初鉴 廿二

    引: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南川子曰:是也,佛...

  • 《坛经》初鉴 廿三

    引: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南川子曰:智慧所以破烦恼也,烦恼...

  • 《坛经》初鉴 二十

    引: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南川子曰:不...

  • 《坛经》初鉴 廿四

    引: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坛经》初鉴 其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ff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