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吉编辑突然在简书上给我发消息说:”你来写一本书吧“。我当时有点诧异,写书不是教授学者们的专利吗?像我这种时常在博客里灌水,时不时发表几篇看似幼稚的技术文章或无病呻吟的情感小文的无名小卒,也配跟文质彬彬,学富五车的专家教授们平起平坐?
吉编辑一句话,让我陷入深深的矛盾与忧虑。一来我对自己的能力深表怀疑,因为一直觉得那是大人物才能做的事,我能否做得来?二来我确实很想写一本书,古人云人有三德:立功,立德,立言,写书正是三德之一,倘若我真能写出一本书,不管写得好坏,我终究能为这个世界留下点算是实质性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吃喝拉撒而留下的屎屎尿尿,终究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一点书香气,而不是一滩腥臊味。
写作是一件给人带来压力的事情,但这种压力却很难言明。人们不去写作,最常见的理由是“我怕自己写的不好”。写得不好是一个强有力的理由,但并非不动手的深层原因,深层原因在于不相信自己有毅力能长时间的忍受写作的孤独和思考的煎熬。这就像男人假装对一个美女无动于衷,理由是”姑娘不适合我“,真正原因其实是自己长得丑,害怕对方看不上自己。
屏幕快照 2018-03-08 上午11.40.53.png很多担忧其实都是妄念,因为事实本来如此,它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你又何必害怕。所谓“写不好”不是我应该害怕的理由,因为我基本上不可能写好,这种担忧就像花两块钱买彩票却担忧不能中头奖一样。当打消这点妄念之后,我开始思考写作的本质。
即使知道自己写不好,我还想努力去尝试。如果秉承做不好就不要做的原则,那么人类现在还在树上饶痒痒。其次所有人一开始都写不好,包括那些大作家,是人都得遵循从不好到好,逐步精进的过程,承认这一点算是一个好的开端。我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坚持写作,阅读量并不高,但我发现阅读量始终维持在一个固定水平,这意味着有一小撮读者,总是愿意为我的文章投入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这使我颇为感动和备受鼓舞。就像跳高比赛,像咪蒙这类大号是袋鼠,轻轻一跃便凌空而起,而我是一只跳蚤,使尽吃奶的力跃起,所能达到的高度可算是忽略不计,但这并不能否认我也在跳跃,而世上也总有喜欢看跳蚤跳跃的观众,我要做的就是在他们面前跳出优美的姿态,至于高度,不应是我考虑的范围。
我接受了自己写不好的设定,不用最终结果的好坏来给自己施加心理压力。写作真正的压力来自于用心完成一件事情。你要么一开始连标题都想不到,要么写两段后,看着干巴巴的文字,你都想扇自己耳光,要么你无法忍耐每天都橡根木头一样傻呆呆的,一动不动的在无聊和孤寂中忍受煎熬。
屏幕快照 2018-03-08 下午12.11.10.png写一本书甚至是一篇文章,都是一次痛苦的自我挣扎。你大概会花30%的精力用在构思内容上,剩下的70%精力花在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之上,更加自恋点的人,后者比例在95%之上。倘若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还能完成一篇文章,那么我就能从写作中获得一个收益,用最小的代价体验一件事情是如何完成的。倘若我能再强大一些,把这个压力过程反复进行,于是我便能在煎熬中历练出一篇篇文章,这些文章最后汇总成一部厚重的书籍,那等同于我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我完整的经历了一次创造,并且是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干扰下完成的,于是我拥有了创造者之心。
所谓’成功‘几乎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现代人对成功的渴望是前所未有,渴望成功没有错,问题在于人们渴望急速成功,这是一系列焦虑和痛苦的来源。在朋友圈里,愿意用文字描述自己见解和心境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只想用手指简单按几下,拍一些毫无构图或意境的图片就火急火燎的发到朋友圈点赞,这是朋友圈几乎成为“炼焦炉”的原因。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快速反馈和即时刺激,这使得很多人还没做点事就急着想要获得回报,这种思维上的“好吃懒做”导致意淫太多,体力太差,在脑子里幻想一件事情继而获取成就快感居多,真正不厌其烦的去动手实现太少。
人喜欢用思考和语言代替行动,然后为脑海中想象的得失感到苦恼。俗话说“会叫的狗不咬人”,说的太多,想的太多就是“会叫的狗”,只会狂吠,却没有叼下一块肉来的尖牙利齿,于是无论怎么叫都始终吃不到肉。写作是一件小事,但是在过程里与其他创建并无不同。通过写一篇文章,建立起一件事情的完成感,体验创造一个事物的真实感受。于是人就能从脑海里奔逸不休的各种想法中挣脱出来,将耗散的精力集中到手头具体的事情上,由此意识便从虚幻中回到真实世界里来,重新获得对完成一件事情的正确感知,这就是创造者之心的大用。
屏幕快照 2018-03-09 上午11.43.05.png能够写一篇文章还不够,要能够写多篇,集合成一本书,发表出去。只有创作足量的内容,并将其公布出来,让世人品头论足,这才是写作的真正压力。写日记锁在抽屉里毫无压力,有些人对此乐此不疲,这不是创作,这是宣泄,创作有如钻井抽油,钻井将气压传入地底,蕴藏于地表深处的石油在压力推挤下才能喷涌而出,创作实际上是承担压力,实现“钻井抽油”的过程。当把文章或成书面对公众时,内心的感受与悄悄的写日记完全不同,你会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或者是冷嘲热讽的羞辱,基本上这是一个自我不断遭受挫折,遭遇伤害的过程。
试图写一本书会面临三种结局。一种是写一段时间后觉得太枯燥,太乏味,实在受不了后半途而废。第二种是写上一段时间后,渐入佳境,发现自己有写作的才华,并且得到市场和读者的热烈响应。第三种是写书成为一种自我修炼,在这个过程中,你体会到创造的乐趣,释放了压抑已久的想法,并在写作过程中完成了清理思路,调和性情的工作。
对后两者而言,他们会获得写作的最大祝福---清晰而准确的感知时间的流动及效用。无论是文章转遍天下,让人交口称赞,还是手里拿着一本由自己创造编撰而成的书籍,你都可以感受到时间是如何流动的,又如何在自己身上凝结成可见的效果。人们经常说一句话:现代人太浮躁。什么是浮躁?就是不顾一切的追求效率,从而使人失去了对时间的正常感知,进入一种极为狂躁的状态。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间长大成人,事业在一日之间直上云霄,股票刚买进就立马跌停,而且要时时刻刻不停的涨下去,甚至不用考虑一直涨而没法卖掉的问题。这种浮躁就如煲汤时产生的泡沫浮漂,没有任何味道,也没有任何价值。
屏幕快照 2018-03-09 下午12.13.48.png任何都暴富神话,无论情节多么离奇,只要足够“快“,它就能骗到人。都市贫民流传狗窝被政府拆迁,补偿几千万外加几套房后瞬间实现屌丝逆袭的神话;都市白领流传卖了房子后在股市玩杠杆一个月赚了几十倍的奇迹;创业者流传用区块链快速开发一种电子货币,ICO后身家暴涨过亿,半年实现财富自由的幻想,这些传说就像酷热的阳光,置身其中的人被炙烤得口干舌燥。它普遍的让人产生焦躁和懊悔:我落后了,我错过了,我就差那么一点点,这种妄想的悔恨是如此强烈,那种万箭穿心般的遗憾感就如同手中的彩票号码跟头奖只相差一个数字。
各种暴富传奇让人觉得世俗意义的成功搓手可得,成功就像挂在枝头的鲜果,每次跳起来都只差一毫米就能把它摘下来。于是人们喜欢不厌其烦的跳来跳去,但无论怎么蹦跶都始终够不着。看似近在咫尺的成功,让人觉得成功其实很简单,发生的概率又是如此之高,似乎自己身边每一个人都在以更快的速度,更简单的方式发家致富。在每一种挣快钱的方式上,总存在一种更快的,而自己总是一次次刚好错过。
写作可以治好这些病。我从第一次击打键盘开始,一直噼里啪啦的敲下去,感觉就像在用钢琴演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我从一片空白的0字节开始,不断的用比特流编织文字信息,一直写到100篇,那感觉就像一位心灵手巧的姑娘,用尽心力为远方的情人编织一条温暖的围脖。过程是那么的漫长,期间充满了繁琐,不停的删,不停的改,但就是在这种流程中,我能体会到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是什么,知道要多少时间的流逝,多少心血的损耗,事情才会艰难的前进一点点。
我清晰的体会到,任何一点点看得见看不见的成就下面,需要付出多少艰辛的汗水。于是,别人在多短的时间,做成了多少了不起的成就,赚了多少钱全都与我毫无任何瓜葛。我有我的时间,我有我的节奏,我彻底从群体性焦虑羊癫疯里恢复平淡的理智。这就是为什么我想去写一本书,在写作的过程里,我能够直面来自内心的压力,来自时间的压力,而不是来自欲望的压力。长时间以来我都承受着欲望之苦,现在我想换一种口味,尝尝其他形式的苦楚。
看着出书完稿期不断逼近,就犹如一块巨石在心头不断翻滚。这种真实的压力让我确切的感知到生活和生命的真正质感,正因为我的选择让我付出代价,因此我的选择才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选择,我的渴望才成为一种真实的渴望,看着点滴艰难的积累慢慢的产生真实的效应,我才有了终究达成的希望。
此刻我双手抚键,指尖用心的往下一按,于是写作的时间开始流动了.....
欢迎关注公众号,让我们一起学习,交流,成长:
文章公众号.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