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曾遇到过一个了不起的学霸和一个低到尘埃里的学渣,可是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
是家庭环境,是智商,是态度……还是其他的差别?你有想过吗?
1
当你想学习一个新事物时,能否很快地生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然后着手进行呢?
在学习中,你能否保持一开始的热情,即使受挫,也不轻易放弃呢?
面对不同类型的知识,你是否懂得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理解知识的内涵呢?
你是否能监控、评价和反省自己的学习,即分析、确定自己有哪方面不足,并想办法改进呢?
上过很多网课的,你是否可以将绝大多数的内容学以致用,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行为中呢?
上面这些问题,你得答案是什么想必已经清楚,当你点开这篇文章开始,就证明你想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来更好地充实自己。
学习‖学霸和学渣的距离,就隔着这一个学习方法!从小我们就被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甚至一个孩子的好坏都与成绩的优劣挂钩,可是说学习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难道学习还有差别吗?
学习就像一个我们天天看到他,听到他,谈论他的人,我知道它的一些事情,但是我们又不了解他的特质思想还有喜好。
经济学家朱敬先生曾经说:“ 坦白说,一直到三十几岁,我才真正理解经济学与其他学问之间的关系,究竟什么是研究?知识探索究竟要经历些什么过程?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么?这些问题,我也是几经折腾,才理出个头绪。”
由此可见,“学习”普遍存在困境,也就是表面上对学习熟悉,实际上并不了解学习的陌生境地。
2
我们学习的过程也会接触到很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毕竟都是经过应试教育考验过得,比如康奈尔笔记法,速读法,思维导图工具等,难道这些不能摆脱学习困境嘛?
人们对自己的思维、学习过程的意识和理解,以及对能促进学习与记忆的思维与学习过程的调节,称为元认知。
学霸采取的每一步都是尽力去促成自己理解和记忆知识的。而学渣只是一种“我努力了”的行动。
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元认知越高级,其学业成绩就可能越好。而一个成年人,其元认知越高级,学习能力也越强,也越能掌握新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和新的情况。
学习‖学霸和学渣的距离,就隔着这一个学习方法!从来没有人为了学习而学习,我们都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或者解决某个问题去学习。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需要一个学习策略去实现它,又需要源源不断地动力坚持到成功。
如果把学习比作海上驾船航行,那么学习目标就是船要来往哪个岛屿,学习策略就是导航仪,规划航行路径,而学习动力就是船的发动机,它可以持续推动船前行。
学习‖学霸和学渣的距离,就隔着这一个学习方法!在海上航行的时候,三者是会相互影响的,当其中一个部分做得很好时,其他两者也更容易做好;反之,其他两者也会受到影响。
由于学习并不像我们认识的那样是一个纯粹理性的过程,不是学会了方法就万事大吉了。它还和我们要追求什么,倾向于避开什么,都影响着我们的航行。
学习目标还有学习动力同样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专宠学习方法,必然会感到困惑。
3
航行中的船只如果没有目标,就是哪里都去不了,学习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同样什么也学不到。
当然目标不合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一个好的目标可以帮助你提升学习的动力,也可以引导你产生更多元和更合适的策略;反之,不那么合适的目标很容易让你降低学习的信心,并且让你的策略摇摆不定。
那怎样的目标是合适的呢?
首先,我们要问清楚自己为什么想学?
是为了提升职业技能,还是为了解决目的,亦或者仅仅是娱乐等等,总之我们要有一个学习目标。
其次,我们要以作品和行动作为我们学习的导向。
比如这次学习后我要写一篇文章,或者我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等等,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评价基准,直接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避免了知识无法学以致用,无法内化的风险。
而且作品和行动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学习方向,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目标再去制定计划,并且根据行动和作品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我们不会在知识广阔的海洋里迷失、游荡,以至于失去信心,半途而废。
最后,设立时间限制。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我们要给自己一个时间限制,防止我们拖延,时间目标要具体清晰,防止我们时间过了还没开始行动。
学习‖学霸和学渣的距离,就隔着这一个学习方法!4
知道了去哪里后就是确定如何去了。目的地和方向确定了保证我们可以达到终点,而策略方法就是保证我们尽快到达终点。
举个简单例子,从北京到上海,目的地就是上海,而策略就是飞机还是火车,不同的选择决定我们学习的效率高低。
茫茫大海中,学习者的小船要想抵达心中的小岛,必须依靠导航仪走一条合适的道路,这就是学习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类比:
把具有同样的特征的东西放在一起。
类比可以让我们通过熟悉的、已知的内容来理解新的概念,将新知联系起长期记忆里的内容。
类比帮助我们找出知识深层抽象结构。这也是我们常用地学习策略。
第二个策略是可视化:
可视化就是把知识以图像的形式显示出来,可以在一堆复杂信息中梳理出信息内部本质性的结构。起到把隐形和抽象的知识变得显性化、具体化的作用。
第三个策略是弗曼技巧:
这个技巧也是我们常用地方法,学以致用,向自己或者别人讲授学习到的知识,能教授别人,可以很好地衡量我们知识掌握情况。
优点就是可以发现学习中模糊不清的地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对知识进行一种重组和加工,加深对知识的应用。
第四个策略就是写作:
写作就是想办法把学到的知识变成文字作品,用输出作品实现学以致用,重新审视和梳理脑中思想。
其实学习就是不断地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而策略就是不断地借用别人的思想来构建自己的思想,否则知识永远都是别人的。
学习的过程中,名师指路很重要,借用别人的力量帮助我们成长,当然别人可以“帮”我们的前提,是我们自己可以学习。
就好比我们在知识的密林中,会采撷很多的花果,但这还不够,如果不加工消化,把花果的精华融入到自身的成长中,这花果就等于摆设。
学习‖学霸和学渣的距离,就隔着这一个学习方法!所以启发自我的责任在于自己。
5
我们都知道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通常的学习过程就是,首先通过老师或者书籍入门,然后进行练习,等练习到自己可以接受的水平,这些程序性知识的操作变得自动化。
通常来说,人们认为知识变得自动化之后,只要自己重复地练习下去,就一定能进步。
所以大家觉得,那些执教20年的老师,一定比执教5年的老师水平高,行医20年的医生,也一定比行医5年的医生水平高。
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没有刻意的提升,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也会退化。
学习‖学霸和学渣的距离,就隔着这一个学习方法!这种情况挺常见的,每个人身上都有,认为我学会了不就好了,其实这种单纯重复、进步不大的练习,我将它称之为“天真的练习”。
而在我们真实的自学中,初学者如果没有专家的支持,也相当容易陷入天真的练习。
“我努力地练琴了”,“我努力地去想这道数学题了”,“我努力地去看书了”。
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会有一种错觉:感觉上自己很努力。
但在你的努力中,你真的知道自己哪些做法是在帮你快速前进的吗?哪些做法又是对最终的学习效果来说收效甚微的呢?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努力的人,你已经比很多人厉害了。但记住,不要通过“天真的练习”来盲目努力。
如果能掌握更高效的学习策略,你一定会拥有更令人惊叹的成果。
那怎样的策略才是更有效的?你一定也不陌生,这种策略是——刻意练习。
第一点:刻意练习有明确的目标,并会把这个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根据小目标制定具体的计划,以有效引导练习。
第二点: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这意味着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区,并非全然地享受这个过程。
第三点:适时的反馈可以让我们辨别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以便对应的练习来提高自己。
就拿打羽毛球为例:
目标就是:打羽毛球技能为总目标,可以分解成步伐、握拍、网前球等等小目标。
专注:我们在练习每个小技能时,心中都在想着教练讲得要点,专心做好。
反馈:每次练习,教练都会都会告诉我没把握的关键点,应该如何改进。
这就是典型的刻意练习。
它不是一种无意识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主动有效的训练。
学习‖学霸和学渣的距离,就隔着这一个学习方法!6
在广阔的大海上航行,必然遭遇风浪和暗礁,在这样的时刻,有些小船的动力十足,还能保证我们的学习坚持下去。
但是有些小船的动力却不那么足,无法给学习者提供足够的追求目标的能量。
那么,这两种小船的动力区别到底在哪呢?
其实我们的思维模式分为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两种思维有着十分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和表现。
学习‖学霸和学渣的距离,就隔着这一个学习方法!明显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在“航行”中拥有十足的动力,不过幸运的是这两种思维不是天生的,后天是可以锻炼的。
但是要把成长型思维内化成自然而然的认知,还是需要我们持续去做的。
培养成长型思维,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学习这艘小船在汪洋大海中能持续地前进,除了改善思维模式,我们还要不断想办法升级小船的发动机。
对于动力和策略其实很难分出谁更重要,动力越足,就越可能找到合适的策略;而策略越合适,效果就越好,你也越可能提升学习的动力。
而在策略不当的情况下,学习效果不佳,动力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人就更不会倾向于去寻找正确和合适的策略。
因此打破学习者困境,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元认识的方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练习的结果。
7
《师说》里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幼,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也就是说,任何人、任何事都可成为我们的老师,只要我们擅于采用学习者的姿态,我们能看到很多光,并且让那光成为我们本身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