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成败之间:自我憎恨与自我疼惜

成败之间:自我憎恨与自我疼惜

作者: 不忘初心坚定信念 | 来源:发表于2023-03-21 21:21 被阅读0次

    从多年来的助人工作上,我们觉察到一个十分普遍的困境。我们遇到的人多半都隐约觉得自己不大对劲,我们自己也有过这种经验。它不见得会出现在意识的前景,然而每当我们向内探寻时,就会发现这种莫名的迷失感,或者"身心不安顿"的感觉,生命似乎出了什么差错。许多人也表述过类似的经验,这促使我们开始探究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人们也常觉得自己没有完成该完成的事,也许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自己的存在本身就出了问题。我们发现这跟我们与自己较深的质失联,以及那伴随而来驱使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动力有关。

    本章所提出的思想架构,探究的就是这个现象。它是我们过去四十多年来工作上的基石,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基石。这个架构为人

    们提供了一个观看自身处境的视角,以及一个跟他们已经步上的某些道路的不同选择。简言之,我们相信在力图达到理想的自我形象却未

    能如愿的过程中,人们脱离了他们真实的本质,困在自我憎恨的循环里,为自己带来种种且往往是悲惨的后果。深谙成功之道的人,往往也是备受敬重、被推崇为楷模的人,但这些成功者的内心里,却常因为寂寞、对内在本质的渴望和无孔不入的自我憎恨,而饱受煎熬。

    我们认为人们可以选择去运用他们自我疼惜的能力,去开创不同的人生。些是我们根据卡伦·霍妮( Karen Horney )、西奥多·鲁宾( Theodore Rubin ),'和其他人的论述,经过多年探究所建立的想法。

    我们很欣慰已有许多人因实际应用这些概念而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真实我、理想我和现实我

    我们称这个思想架构为三"我":真实我( Authentic Self )、理想我( Ideal Self )和现实我( Actual Self )。不过要声明的是,这些"我"并不是分离、个别的实体,而是一个过程的情意丛( constellations )。你也可把它们想成一个人的不同面向,或是一个历程的不同元素;然而、它们并非静止的"东西"。

    我们假设每个个体生来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这个架构里,我们称它为真实我。我们说过,使用这个具体化的标签是权宜之计;它其实不是一样东西,而是一种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有着双重的本质:一方面,每个个体的"存在状态"都是独立且独特的;但另一方面,它也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示现。以此而论,我们在根本上不仅彼此相连,也跟宇宙的运行相连。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分离的个体,同时也都彼此相连,或共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因为这样的本质我们注定会感到既孤独又相属。个体的真实我面向从婴儿的基本本质和人格特质即可见一斑。一如许多母亲可证实的,似乎每个孩子自生命之初即展现出独特、个别的性格,一种个体生命的特有本质。有些人也许会称这个真实我为"灵魂",但无论我们叫它什么,它都包含了个体生命的所有潜质,这些潜质可以随着时间推移和未来的经验而开花结果。

    一如没有两片雪花是相同的,每个人自生命之初便是独一无二的。然而,纵使每个人都如此特殊,但每一个真实我都会从所有其他的我以

    及整个宇宙显现出来,而且始终与之相连。这就是我们的灵性本质。

    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还小时,就开始幻想孩子将来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殷切、竭尽所能地提供孩子所需的一切,梦想孩子将来能超越自己的成就。他们也许会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与发展以达到这个目标,一个激励孩子和父母去追逐成功与成就的过程(若孩做"对"了,父母便成功了)于焉展开。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也会带来很大的问题。父母鼓励孩子完成简单的工作,然后热烈地奖赏他们,从而启动了一个诡异的动力机制。在殷殷期盼孩子成功的同时,父母经常也会对孩子当下的行为表示不满。面对这样的处境,孩子得到的信息是:自己还不够好,他们必须设法改变这一点。即使得到父母正向的回馈,年幼的孩子也认为那是对他们达到理想我的奖励,而不是对他们本然存在的认同。他们了解到自己的目标就是实现那个理想我,成为一个跟本然自我不一样的人。真实我显然是不够的。就这样,孩子将父母和他人的期许内化为对自己的期许,开始建构我们所谓的理想我;那是孩子取悦重要他者应有的形象,毕竟那些人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对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败之间:自我憎恨与自我疼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zm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