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家庭是孩子的终身学校,当孩子纯洁的内心没有足够坚固的精神支柱时,就极易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获得满足,由于尚未有成熟的是非判断能力,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并且这种问题不是简单粗暴的控制或奖励就能解决的。——东远
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是家庭教育中经久不衰的话题,暑假中关于手机、抖音等对孩子造成危害的事件再度引发热议,很多人在深究原因的同时也在出谋划策。但笔者认为,电子产品之所以会对孩子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归根结底是孩子缺少内心渴望的精神食粮,而丰富多彩的电子产品世界则是最快捷的“补给站”。
以“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这一事件为例,事件中的家长极具代表性,为了孩子不惜一切,暑假为孩子报了11个培训班、2个夏令营,从孩子期末考试结束持续到临近开学前两天,全程无空档。这位家长在和朋友的聚会中感叹到一个暑假下来在孩子身上的经济支出和时间精力,但唯独没有提到是否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对话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多的满足。孩子的状态是:每天忙不迭地辗转于各个培训班,完全没有花季少女应有的活泼与朝气。显然,孩子的内心十分渴望能得到些许放松,有爸爸妈妈的贴心陪伴,让内心更加充盈。
精神世界的匮乏仅仅是问题的开始,更大的问题在于孩子极易在大人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去寻找其他的方式来得到满足,又没有成人那样成熟的是非判断能力,只懂得满足不懂得危害,等大人真正意识到严重性时往往为时已晚,部分孩子甚至选择了极端方式,这些实在是本可以避免的不该发生的悲剧。
朋友阿荣的小侄女(弟弟的女儿),和父母、爷爷奶奶生活在东北老家,阿荣对侄女疼爱有加,但又不是事事满足的娇惯。每年阿荣回家时,小侄女见到她便粘着,睡觉时也要和她一起睡,阿荣也很有耐心,陪着她干这干那。每当阿荣要离开家乡时,小侄女都吵着要亲自送行,抓住她的手久久不放。小女孩的父母时常感到疑惑,为什么对爸爸妈妈都不这样,却和自己的大姨这样亲?
去年,侄女正好到了上小学的年纪,阿荣赶在开学前休假回家陪侄女度过了快乐时光,帮助她预备了一些小学一年级的基础知识,但并不是枯燥地照着书教,而是结合孩子喜爱的生活中的事物,教她认字、算数。有时,一张已经作废的纸,阿荣和侄女用来叠纸飞机,叠小纸船,用来拼字、计数,两人常常开心得不得了,如果算错了或读错了,就会被罚叠10只小纸船,装在盒子里,放在书桌前作为提醒,即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大为受益。上学一年来,孩子只上过一次辅导班,学习的认真劲和自觉性,大人们无不感到欣慰。对孩子使用手机、pad等电子产品的管理上,大人们从没有费过心。
可见,当孩子拥有富足的精神世界,对良好的行为习惯即自律精神的培养就会轻松许多,不仅教育起来更容易,孩子也因此终身受益。
然而,这样的教育理念和现如今相当多家的家庭教育方式背道而驰。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孩子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昂贵漂亮的玩具和衣服,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但唯独孩子成长中真正的核心——富足的精神世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制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得不说是很不正常的现象,恰恰在最重要的层面不去投入,而是在并不重要的辅助教育层面拼命投入。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灵魂,精神世界就是孩子的成长之魂,现如今相当多的家庭显然没有主抓,成长关键期的孩子们生活在这样缺少灵魂的“空壳”里,怎么会不出问题呢?如今的家长们对过去的贫穷产生了恐惧,拼命给孩子买更多昂贵的玩具和漂亮的衣服;生活经济水平的提高、时代的变化造成了内心的浮躁,进而产生了教育焦虑,害怕孩子长得没有别人家孩子高,成绩没有别人家孩子好,才艺没有别人家孩子多……会输,会落后;拼命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拼命把孩子送进好学校。不能不说这体现着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但家长们唯独忘记了能让孩子终身受益的并不是这些,而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让高质量的陪伴带给孩子富足的精神世界,为孩子保留一点清净的,利于他们成长的空间,科学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律精神。只有这样,辅导班、好学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正所谓家庭是孩子的终身学校。
古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任何一连串不正常的事情发生的背后,原因不可能是单纯一方的。当大人的浮躁和焦虑成为压在孩子身上的一座大山时,祸患早已埋下。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转的,如果不能遵循成长规律,不顾孩子内心的感受,也不考虑孩子是否能够承受这样的重量,就把各种压力强加到孩子身上,就很容易酿成苦果。就好比我们在装修房子时,给墙上贴上精美的墙砖,必须先进行找平、拉毛,贴上去才能平整、牢固,否则不管墙砖再昂贵、再美观,质量再优良,也会不平整,并且很容易掉下来。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已经到了不能不重视的时候了。
长时间处于精神痛苦的孩子,必然会产生不正常的疯狂,而手机、Pad里面有着无数能快速激发孩子天生兴趣的事物,在这里孩子们获得的是梦寐以求的精神满足,很快就会成为精神巨柱。由于孩子没有成熟的是非判断能力,往往越是低级媚俗的内容就越有吸引力,精神鸦片带来的每分钟的舒适体验,都是在透支着未来。等到大人发现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若不能寻找真正原因,对症下药,只是简单的控制或盲目的奖励,非但不起作用,孩子很容易因此产生绝望。一件又一件见诸报端的孩子自杀的新闻,便是长鸣的警钟。
古往今来,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时,浮躁是在所难免的经历,今天的我们已经开始有这样的意识并且已经开始走向理性,理应先在子女教育方面得以改观,而万不该让纯真的孩子成为大人浮躁与焦虑的牺牲品。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在谈到子女教育时,没有经过细致的思考分析就简单把问题归结于社会问题,教育体制问题,而社会是什么?社会就是由你我他共同组成的啊,很多问题的形成与我们自身有关啊!
最有用的教育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最没用的教育是发脾气、讲道理。身教胜于言传,对子女的教育同样也是我们自身的成长,我们真的应该静下心来,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有多久没有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了?是否经常走进孩子的内心,对话孩子的心灵?是否真正认识到了哪些地方才是真正该全心投入的,能让孩子真正受益一生?当我们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时,自己是否已经做到?自己没有做到却要求孩子那样做,孩子会怎么样?在当前的这种氛围下,我们能否戒掉浮躁,放下焦虑,做好孩子的终身班主任,让家庭成为孩子最好的学校?......
怎么做?从我们绕不开的检查、批改孩子的作业,辅导孩子的学习,就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进而了解孩子学习的强项及薄弱点,通过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便可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因材施教。可悲的是,太多的家长每当谈到孩子的学习便谈虎色变,甚至说作业是给家长留的,学是让家长上的。有人说这种话并不奇怪,但奇怪的是好多人居然表示认同。一线教育在家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无可替代,孩子小的时候,牢抓孩子的学习靠什么?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怎么帮助孩子?这也正是与孩子保持沟通和互动的好机会啊,可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观居然崩坏到这种程度了?
在网上不断曝出类似孩子沉迷手机、沉迷抖音,甚至选择自杀的同时,其实还有太多类似的事件,只是没有曝光而已。因此到了今天这一步,我们每一个家长或迟早要做家长的人必须摆脱浮躁和焦虑的束缚,对子女教育作出理性思考,并用实际行动作出选择,为孩子营造宽松、快乐但又保持教育原则的成长环境,给孩子富足的精神食粮,守护孩子的童年;因材施教,培养意志力、行动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降低电子产品对孩子的诱惑力,并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只有这样,教和育才能发挥双重作用,孩子才能在家庭和学校中得到更好的教育,健康成长。
唯独我们的教育观、价值观的建设行动才能让教育回归本真,孩子的成长充满七色阳光,我们就应该共同努力,做好孩子成长的守护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