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故事 丨 文 / 张伟 乐之写作工作坊
这是椰子私塾第1322篇原创输出
写成人生第一部小说第二阶段(共五个阶段)。
本阶段主动练习情节编排能力:记录场景设定、叙事角色,场景摘要,场景类型(行动、反应、铺陈、深化等)。场景结尾,或许会探究一些细节。避免探究作者表现了什么思想,尽量探究如何表现他要表现的思想,从手法入手。纳博科夫认为:“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学习作品结构,只要将场景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就能呈现精妙的故事。
《伊甸之东》索引卡片——0001。
第一部第一章分为两节,用来描写作者生活的那片土地,就如本章最后一句话:萨利纳斯河谷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最后一句白描,让我好奇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会发生什么故事。
第一节描写场景时,由大入小。先写所处的地理,然后用一句:我记得……轻松切入小时,那些关于这片土土细微的记忆,作者用两个我记得,除了表现细微之处,每个段末,加入一句想法或感受,比如:关于气味的记忆实在太多了。读到这句时,我会想,作者关于气味的记忆到底有多有趣呢?
第一节剩余的段落,分别描写雨季,旱季,冬季,春季河谷不同的景象。描写细致入微,使用了很多拟人化的手法。比如在雨季,柳树直起了躯干;那朵小花,内疚似地耷拉着。前一句拟人我仿佛看到一个高大的汉子,后面一句拟人我仿佛看到一位婉约的女子。无论多么精彩描写,也会使人觉得乏味,于是作者会加入一点小小的故事情节,会提到有一次和父亲去打井发生的事情,借由故事介绍这片土地。
如此美丽的风景,光我说你可能不信,作者会让别人说。比如:有一个女人曾经告诉我……会显得特别鲜艳。到底有多么鲜艳呢,花花草草写了10多种。不只写花草,也写与花草的感情,比如找到了某个稀有的花,小时会高兴一整天。相比雨季,旱季描写相对简略,只用了大约不到雨季三分之一的字数。大概也符合旱季特点,干涸的土地,感觉会把人的想像力全部吸走。
第二节分别描写印第安人、西班牙人、美国人来到这片土地是为了什么?西班牙人为了搜罗珍宝,美国人更贪婪。为了表现这个贪婪,作者展开详细详细:他们到处兴建农舍,还喜欢用人名给地方取名字。作者谈到印第安人时会说:这一种族非常差劲。说西班牙人会说:冷酷无情贪婪而讲究实惠。在这种描述中,我感觉到极为强烈的,对某个种族的观点。或许只是引出下一个章节,贪婪的美国人来了,外祖父带着对土地的欲求在这片土地住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下午的风常常呼啸着扫过拓居地上空''。每每读到这样的句子,我感觉自己大脑里的动词库被冷酷的秋风全部扫尽了。惊叹作者擅长使用动词,“扫过”的拓居地应该是寸草不生的。为什么觉得动词好呢?因为可以呈现细节。记得有位写作大家说:要呈现,不要叙述。比如,昨天晚上我们玩的很开心;再如:朋友小聚,酒过三巡,一向不喜用 肢体语言表达的我,聊到兴奋处跺着脚,用力敲打着桌子。那公鸭似的嗓子,仿佛也豪迈起来,向着对面的美女,唱起了: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狼……没有比纵情吼唱更开心的了。故事需要细节,抽象的话语会让文章如干涸的沙漠,无人愿步入其中。一切都是运动着的,你停止呼吸时,时间也不会停止流动,动词在文章中不只呈现细节、刻画人物,还能精准传递感情。
- End -
觉得有帮助,点个“在看”,或转给朋友也帮帮TA。
认可写作需要长期投入的小伙伴一起来写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