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最近,又刷了一遍《士兵突击》。屈指一算,这部当年很火的电视剧,已经是12年前的电视剧了。
12年前的自己,还是一个沉溺在青春荷尔蒙中的懵懂青年。那时候,对军旅题材的影视作品,并不是特别感冒,毕竟有一种经历上的隔阂感。记得那时候看《士兵突击》,就知道许三多是一个朴实到有点傻的人,就只记住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经典台词。
而今,历过了些许岁月再回头看这部《士兵突击》,才明白军队与士兵,其实只是这个故事的外壳而已。本质上,这部剧还是讲述了一个不断成长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这是许三多的一部成长史。可是我在看许三多不断蜕变和坚持的同时,也明白,这些成长的代价,就源于一次次的别离。
从第一次离开下榕树,许三多就与父亲、两个哥哥告别了,同时告别的还有熟悉的故土与懵懂的理想。然后新兵连的短暂试训之后,许三多去了三连五班,与他的那些新兵战友暂时分别了。这次,分别的是刚刚还未来得及建立的友谊,而迎来的,却是不曾觉知的陌生与疏离。
全剧的一个题眼,似乎就藏在三连五班的驻守地。那是一个方圆几百公里几乎荒无人烟的地方,除了偶有的住在几十公里以外的牧民,剩下的就是羊屎蛋、黄沙、枯草、漫无边际的等待。
就是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许三多第一次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至于如何的活法才是好好活呢,我想许三多或许并未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应该也无从得知“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但是,他却用自己的认知和思维,用自己理解的好好活,为自己创造了一次有意义活着。
当然,三连五班也是一次路过,无论是于此刻的许三多,是于后边的成才来说。尽管这只是一个短暂的停留,却正是因为这个停留,让那些迷失的人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所以,许三多告别了三连五班,告别了自己第一次懵懂和成长的起点。
钢七连,是《士兵突击》中最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钢七连,所有的人都与钢七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钢七连的相遇,是许三多少数几个主动选择之一。就当他以为终于找到了赖以生存的保障之时,却开始了有生以来最惨烈的告别。
不得不说,自从史今退伍开始,集中几集的钢七连整编剧情,是全剧的高潮。所有的情感,都集中在在那几集爆发,有不舍,有难过,有不懂,有错过。这一次集中式的告别,是许三多真正长大的开悟。
就是这些曾经以为的不抛弃、不放弃,在现实面前,被一点点的拆解。那一刻,他终于明白,原来所有的相遇,都会等到别离,所有的交织,都会成为过往。但是他并不悲伤,他只是在慢慢理解和稀释这种有生以来最集中最直接的情感冲击。所以,当所有人都走了之后,他在储物柜的角落捡拾到一根不知被遗落了多久的香烟,被呛的那一口,才唤出了他所有的后知后觉。
与钢七连的告别,与老A的相遇,一切看似顺理成章,但于许三多来说却仿佛是冥冥中的一种不得已。故事的结尾,停留在了许三多与老A的日子中。但是我们都知道,总有一天,许三多还是要与老A告别。只是,等到那时,告别就变成了一种另一种意义上的相守,而不是以前每次告别时的疼痛与成长。
于许三多来说,分别即是成长。于其他人呢,亦是如此。
于成才,从离开小榕树到离开钢七连,再到离开老A,然后是离开三连五班。有很多次离开,成才是满怀希望的。只是,太多次的希望被自我固守的认知所打败。可是,纵使是这些跌跌撞撞的分别中,成才也还是慢慢找到了自己遗失的枝叶。于是,一点点的捡拾了回来。
于史今,从一个穷苦的村庄出发,到钢七连七年的厮守。到最后,于北京城的流连中,摔泪远离军营。我们不知道这个厚道的年轻人,在复原的日子里会经历怎样的生活。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他会娶到一个中规中矩的女孩子为妻,然后在漫长的生活中,时不时想起当年的起床号与坦克车。
于伍六一,这个出自大榕树的果敢少年,也曾经以为军营就是自己最好的家。只是,与钢七连的告别,与军营的告别,让这个从不认输、永不放弃的铮铮铁汉,哭的如同一个孩子般,无助、落寞、伤心欲绝。
于老马,这个在702团中资历最老的班长,真正的老班长。在荒芜了几年岁月之后,终于还是选择了离别。而这次离别,对老马来说,恰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相遇和重生。我们知道,他的余生,还会与桥牌相守不断。但是我想那条用石子铺就的路,也在他的心中铺就了一条路。
于高城,这个真正意义上军人世家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与军营密不可分的生活。只是,他的倔强与骄傲,成就了钢七连。同时也是他的倔强与骄傲,蒙蔽了他早日找到通往彼岸灯塔的双眼。不过还好,当他不得不面对与一直信心心念念的钢七连分别时,他终于卸下了自己钢铁一样的外衣。当脆弱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袭上心头时,高城向生活做了某种妥协,但同时也向自己做了某种解放。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告别与相遇。“我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死亡。中间的时间,用来想念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