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每个人都曾经是个哲学家,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要去往何方?
伟大的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那么,我~是为什么而活呢?
现在的我活着的目的非常地功利和自我,一点都不高大上。我觉得活着本身就是意义,而现在和未来几年我的目的就是拥有一套按照自己喜好设计的房子。然后在房子里,我打算把客厅和书房设计在一起,弄一大面书墙。
用余生一点一点慢慢地把书墙填满,还要在客厅设置一面大大的用来投影的“幕布”,因为我非常喜欢追剧。
是的,书墙下是沙发,沙发对面是投影墙。还有卧室、厨房、客卧等都要按照自己的心意来。
每天带着欢喜起床,每天带着愉悦回家。
进来的是我喜欢的人事物,出去的是缘分已尽的人事物。
我——是为什么而活呢?
我为了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而活。
我为了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而活。
我为了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而活。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但我们的社会很奇怪,当你想遵循自己的内心而活的时候,许许多多的声音会在你的耳边循环播放“不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
没错,世人总说“不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句话带有“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无法成功”的意思。——《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
好像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被设置好了时间,什么时候该干什么都有明确的标准。几岁上学,几岁毕业,几岁买房,几岁结婚,几岁生娃,几岁二胎……大家像赶工一样匆忙地在那个年纪里完成那个目标。
不管你内心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不管你的心里是否认可这种方式。总是有一股力量在背后催促你去做,如果你偏离了“航道”就会被当成“异类”。
其实,只要是你自己内心认可的想过的人生,只要不违法犯罪、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你想过怎样的人生都是自己的自由。
正如《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一书中所说的:
对一些人来说,拥有财富和声望才叫成功;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打理好一个平凡的家庭就是成功。甚至有的人会认为,只要能够赚钱挣口饭吃就很成功了,所以成功其实就是“达到自己向往的人生状态”。我现在明白为什么人们总说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无法成功,因为他们相信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达不到内心向往的人生状态,所以否定那些事情。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中作者对成功的定义:成功其实就是“达到自己向往的人生状态”。
这本书的作者是很好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作者是一个韩国人,她叫黄珍奎。
谁也想不到像黄珍奎这样一个个性外向又善于交际的人会成为“御宅族”,因为“御宅族”通常指的是热衷于某些特定领域的人,是一群“比专家还要专业”的非正规专家。
让她甘心变宅的是什么呢?是哲学。她从还在职场时就开始研究哲学,后因哲学而完全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为了更好地研究哲学竟连工作都辞掉了。
现在是个热衷钻研哲学、写文的准“哲学宅”。过上了自己向往的人生状态。
在《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中作者以她多年对各个哲学家的研究融合自己的经历、思考,再结合当下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向人们引介伟大哲学家们对该问题的看法。
如面对“做成功的事情可以成功吗?”,作者介绍了感性与欲望的哲学家——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认为欲望和感性非常重要:
所谓欲望,就是在可掌握的范围内,依据人类本质原有的情感,决定该做什么事情的人类本质。
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最喜欢的事情“当然有成功的可能,所以就顺着自己的感觉和欲望行动吧!”,斯宾诺莎还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概念——自我完善力。
作者引用了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中“事物想让自己的存在延续下去的努力(自我完善力),除了是它现实上的本质外,什么都不是。”的话对“自我完善力”做了解释。
再通过对后文的阅读,我明白了一个人做越多让自己“自我完善力”增加的事情,那么这个人就会活得非常好,他的人生也会更成功。
什么是让“自我完善力”增加的事情呢?
就是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接近自己喜欢的人、事、物。
回过头我再看前文自己对于理想房子的描述,其实目的也是为了让自己快乐。
再看看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阅读、参加写作打卡活动、朗读练习、定期和好朋友、好同事、好同学聊天,这些事情都让我感到充实、不孤独、开心。
而这一切也都是让我快乐的事,这些令我快乐的人事物会让我的“自我完善力”增加。
正如作者黄珍奎说的:“与带来欢乐的人、事、物共处,将会展现出更多未曾见过的人生真相。自我完善力并非追求成功的所需之物,但只要能提升它,人生就已经成功。我们并不是因为成功才得到幸福,而是因为与带来快乐的人、事、物接触,这样的人生非常幸福,才会说是早已成功。”
而那些反其道而行之的人们通常都过得非常地痛苦,有的人甚至失去了基本的“自我完善力”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上午醒来打开豆瓣,我又看到一条美好的生命选择了终结之路的憾事。
这个在外人眼中美丽、活泼、爱笑的大学女生,其实回到家是另一幅面孔:绝望、痛苦、没有生气。原因是她的父母从来只看成绩,只要求她听话,从来不问她快不快乐,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女孩努力做着所有父母要求的事情,不哭不闹成绩好,经常是父母的亲戚朋友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总之,她活成了“父母希望的样子”唯独不是她自己想要的样子。更可悲的是,即便她如此努力,她父母仍旧看不见,只会提要求只会苛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女孩的悲剧并非一天造成。她的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套用斯宾诺莎的“自我完善力”理论来解释,那就是这个女孩生命中特别重要的,尤其应该给予她爱、包容、鼓励的父母成了这一切的反面,让女孩越来越失去自我,使女孩的“为了让自己的存在得以延续下去,试图将肉体和精神合一的努力”出现了严重分离,可怜的女孩被这分离之痛所折磨,在生命中没来得及出现“救命稻草”她就先行离开了。
希望天堂没有痛苦!
我想真正成功的父母不是培养出学霸、天才,而是培养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愿天底下被原生家庭所累的人们在此刻,在以后多多“与带来快乐的人、事、物共处”。
如果你确实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或许可以读一读哲学。读读笛卡尔、帕斯卡、斯宾诺莎、康德、费希特……
如果你和我一样不知道读谁好,那么推荐你看看黄珍奎的《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这本书。
这本书带我认识了斯宾诺莎,帮我解答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成功吗?”这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人生烦恼的答案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找到,而读哲学、研究哲学是其中之一。
文中图片除《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外均来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