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洪谦原创
人们常说,面具带上去容易,摘下来难吗?
是的。
面具带上去容易,摘下来难。
带上去容易,是因为有的时候,面具是着急忙慌带上去的,并没有深思熟虑的筹备;有的时候是因为,别人手忙脚乱帮我们带上去的。

所以,很多时候,等我们意识到的我们戴上的面具自己不喜欢,其实已经有些晚了。面具已经在我们身上生根发芽,和血肉长在一起,已经是我们的一部分了。
有时候这这样想,我换个地方,谁都不认识,从头开始。没想到后来,还是一样。我曾经用了10年验证了这个道理,不管重新开始多少次,有些事情总是跨不过去的。最主要的都是关系方面。
下面,我就把看到这个问题后的发散思维记录下来,欢迎交流讨论。
1.关系当中的角色
我们的角色最早都是在家庭当中发展出来的,有孩子,妈妈,爸爸,三种角色,当然外围的还有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等等。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角色就是一种面具。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行为规则,承担相应的行为责任,发挥情感功能。
孩子一开始就是无能的,离开父母照料就不能活的角色。
但是有的家庭,爸爸或者妈妈反倒成了孩子,比如有的爸爸,向孩子一样被照顾,妈妈在照顾孩子的时候还要照顾一个成年的孩子。还有其他情况,都属于角色错位。
2.反过来看刻板印象
当我们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根据各种零散的信息给对方贴标签。
这样做的目的是方面我们给出确定的互动行为。不会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回应对方而陷入选入选择困难。比如我们请别人吃饭,每个省份的口味是刻板印象,我们请湖南人吃湘菜肯定没错。
这样多省心啊。刻板印象是有好处的。
反过来,我们介绍自己的时候,也会提供很多信息,方便对方选择对我们的刻板印象。
比如我是来自哪里,我是做什么职业的等等。这些信息,和背后的有限的刻板印象选择,都有助于我们快速和别人建立关系。
但是大部分人的信息是自己不能随意调整的,比如高矮胖瘦,性别,家乡,职业。所以别人对我们的刻板印象,也是不容易改变的。不是能随着我们的喜好随时调整的。
3.人物设定的逻辑
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网络角色。个人微信号,微博,知乎,快手,这些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重新设计我们的人物设定。
比如微信加好友之后的个人简介,大多数人是很随意的简单一句话介绍,甚至不介绍。有的人是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撰写修改自己的个人简介。
有的人还会专门设计自己的头像,签名档,昵称,朋友圈动态的内容。这个时候展示出来的形象,给别人的印象,自由度就大很多了。
我们甚至可以男扮女装,改头换面,展示跟自己实际情况完全不同的个人形象。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仍然是不可控的。
当我们回到家里,见到自己的父母,就会不由自主的重新掉进很多年前小时候的面具。不自主的就用小时候就形成的互动模式和父母互动。
不管我们在某个领域是多么厉害的专家,不管我们在某个游戏里面是多么受人敬仰的顶级玩家,在妈妈眼里,还得需要她亲自提醒穿秋裤。
关于人物设定,我写过一些思考,欢迎交流。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物设定
4.面具的两个层面
我们学习一个时期,会经历从不熟悉不会,到熟能生巧的过程。这里面分成两个层面,
一个是情绪感受层,一个是知识经验层面。面对一个陌生的领域,一开始我们是感觉陌生,疏远,和我没有关系,我不想理它,甚至想逃离,我害怕陌生的事物。到后来慢慢熟悉,习以为常,甚至感觉很亲切。或者是一开始很感兴趣,后来越来越讨厌,最有忍无可忍。
知识经验层面,一开始啥都不知道,一片空白,随着接触的次数多了,知道的也越来越多,掌握的也越来越熟练。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
面具也不例外。在情绪感受层面,我们对待自己的面具,既然是要摘下来,说明必然是对这个面具很讨厌了。知识经验层面,在主观上我们认为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值得继续学习探索了,都是在重复原来的模式,绕圈圈。
5.摘掉面具的方法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过,人有三次出生。第三次出生,“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我们可以有意识的选择,不再被动的带上面具。
首先就是要觉察自己,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面具,从情绪感受和知识经验两个层面。觉察之后是接纳,欣赏自己。然后是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这里介绍几个觉察自己的方法:
1)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最早是弗洛伊德发现的。有解梦,和自由书写两种具体的技术。关于解梦,人人都可以学会解梦,方面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自由书写,现在有表达性书写技术,这里有文章可以交流。文章后面有情绪管理表达性写作模板
2)接受心理健康服务
现在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很多,还有各种训练营和心理课程。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觉察自己都很有帮助。如何自学心理学,3个关键问题要搞清楚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