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学期,我要开一门心理学的课。
我可以直接说:“今天我们将学习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课”
我也可以先提些问题:“ 常言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现象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么?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怎么防止这种现象呢?”
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比较能激起学习兴趣呢?
我想应该是第二种。
第一种,有一点公事公办的感觉,讲课的人只把教学内容当成工作任务,完成就好。最主要的弊端还在于没有让学习者感受到自己和所学有什么关联,感觉是为了学而学。
第二种,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思考,同时努力将教学主题与学习者的经历联系起来,让学习发挥实际的用途。也在暗示学习者,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是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
第二种方法就是问题引导法。
问题能激起人的好奇心,而好奇心能启动大脑的奖赏系统和记忆系统,也就是说为了满足好奇心而学习,学习者会感到愉快和满足,同时会对所学印象深刻。
好奇心是强大的行动发动机。当人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是可以克服多种情绪,投入对问题答案的追寻中的。
读过一个著名的绘本故事叫《石头汤》。说的是从前有三个和尚外出化缘,不小心闯进一个小山庄,这个山庄里的村民都非常冷漠,相互不理睬,对三个外来和尚更是视而不见,他们非但没有施舍和尚粮食和水,甚至连面都不愿意露,纷纷躲进自己家,只在窗子里远远打量和尚。
这时有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按耐不住对外来和尚的好奇,悄悄靠近他们,看看他们要干什么。其中年纪比较大的和尚说:我们要煮一大锅石头汤,可美味了呢!
小女孩更好奇了,卸下心防,问和尚:石头汤要怎么做呢?
和尚一脸认真地对女孩说:只可惜我们没有带大锅子,不然可以给你也尝尝。
小女孩当然很想亲口喝到石头汤,她毫不犹豫地说:这个别担心,我妈妈有。
她转身就回家去找妈妈借家里最大的锅子。你猜她妈妈借不借呢?借啊,因为不止小孩有好奇心,大人也有好奇心。
最后他们在村子中央支棱起一口锅,锅的下面烧着旺旺的火,三个和尚要煮一锅美味的石头汤的消息悄悄传到家家户户。过了一会儿,原本只是在窗子里面打探的村民实在忍不住好奇心了,三五成群地赶到了锅子旁边。
后面的故事,大家应该猜到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原本吝啬、冷漠的村民都拿出了家中藏品,往石头汤里丢,而和尚也利用村民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食品,空手炖出了一锅“石头汤”。
我觉得这个故事应该被更多的教学工作者读到,感悟到。比起说教,激发好奇心更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行动起来。
而激发好奇心需要提出好问题。
梁思成立志学建筑后,梁启超给儿子寄了一本我国宋代建筑师李诫的著作《营造法式》。
梁思成打开这本书才发现,这是一本天书,以他当时的专业能力,无法看懂这本书。
梁启超相当于用一本看不懂的书送给梁思成一个巨大的问题: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它透露了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哪些秘密?
这个问题激起了梁思成的好奇心。从那时起,他立志要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好的老师应该成为一名教练,能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答案,而不是一位说书人,习惯把答案灌输给学生。
作为老师应该不断锤炼自己提出好问题的基本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