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意译:(我在)松树下询问童子,童子说老师采药去了。就在这山上,云层太深,不知道具体在何处。
简评:这首诗里,作者主要创造了“松”、“童子”、“药”、“山”、“云”这几个意象,诗人把想要表达的情感都隐含在这些意象之中。 “松”代表了坚韧坚贞,“童子”表达了纯洁与生机,“药”意味着清雅与健康,“山”暗含着清幽与挺拔,“云”寓意着飘逸与潇洒等。这些意象所表达的精神正好契合了隐士的精神品格。所以,虽然表面上作者没遇到现实中的隐者,其实早已体会到隐者的精神风骨,以此达意,可谓巧妙。
2.《人间词话》之“意脉”
一、综述。
1.诗歌的章法结构
所谓“章法”,就是篇章结构的方法,就是谋篇布局的技巧。
通俗地说,就是诗人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或者结构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是诗歌的外在形式,同时,也是作者表达内心情感的依托。
好的结构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旨,也能帮助读者依据诗歌形式或者结构,寻觅到诗人内心的感情,同时,也使诗歌本身魅力无穷,如同层次丰富的画作,呈现出立体美来。
诗歌的章法,一般遵循“起——承——转——结(合)”。的规律。起——开启,文章由此开始;承——承上启下,是对前文的延展;转——转折,另辟新意,也为后文蓄势;合——合拢,结束,点题,升华。
绝句的章法中,一般是四句各司其职,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结”。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一句为“起”,开篇交代事由;第二句是“承”,是对前句“月光”的延续和拓展;第三局是“转”,由景到人,诗人并没有继续描写月光或者其他景物,而是话题一转,写到作者“望明月”的动作,也为尾句蓄势;尾句是“合”,以“思故乡”结尾,画龙点睛,表达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
诗歌的章法中,起承转合之前两个部分,一般平铺直叙,自然而然。“转”则能见证诗人真功夫,如果转的好,能为“合”蓄势,则“合”的点睛之笔也会水到渠成。所以,“转”被誉为“牛鼻子”,对全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转”的具体方法,则由“承”的内容转至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旨上来。如前文“承”是景物,则有可能转向“人”,或者由景至人,由远至近,由近至远,由人至己,由己至人,由因至果,由实至虚等等。总之,是一个转折,转向诗人意旨所在处,为“合”做好铺垫。
总之,诗歌的章法,是诗人借以表达情感意旨的依托,是支撑诗情的框架,就像人的肉体是精神的寄托物一样,不可或缺。有了章法结构之后,诗人根据起承转合来表达诗意,就像人的血管和神经一样,让人焕发出自己特有的精神风貌。 诗人表情达意的脉络即为意脉。因为诗歌的章法不同,诗人的意旨不同,所以,诗歌的意脉也各有不同。总分式与离合式比较常见,还有遮表式,即然否式,有正反对比或者反衬之功效。还有相互对照式、回环顶真式等,都是诗人表达情意的思路与脉络。
综上所述,如果把一首诗歌比作一个人的话,则诗歌的章法结构相当于人的骨骼,起到整体支撑作用;而诗歌的意脉相当于人的血管或者神经,是诗歌表达意旨的细微而具体的依托物,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具体思路与通道;弄清了诗歌的起承转合,顺着诗歌的意脉,就能够深入作者内心世界,还原并体验诗人内心的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