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乎”,方言,乃犹疑不定、畏缩不前、希望渺茫之意。生活中有太多“二乎”的情况,也有不少“二乎”的人,为啥?因为你面对的环境就很“二乎”。比如北方那座“英雄”的城池,刚刚让大伙儿高兴几天,究竟还是“英雄”不再,如今犹如学步邯郸,都不知道怎么走路了,终于开始“二乎”起来。
我们小时候读书有一句流行的口号: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一个小学生,便有点无可适从:比如同学关系,要搞好团结呢,就不能弄得太紧张。课堂纪律,要严肃对待,活泼就无从谈起。所以,如何理解这些高大上的正话,全看个人的领受。老师当然是要求大家团结的,但也鼓励你积极打小报告。上课鼓励大家要“踊跃发言”,但如果你问的是“怪问题”,太显“活泼”了,等着你的可能就是下课去教导处,或是请家长。最终的结果,大家对同学、对老师总是紧张有余,团结不足,严肃恒常,而活泼难觅。
一方面教育我们“做好事不留姓名”,一方面又让大家都去写“记一件难忘的事”之类的命题作文。哪有那么多难忘的事呢?于是,所有小朋友都去“扶老奶奶过马路”,至于他们是否真的那样去做了,天知道。
曾有一位作家在文章中回忆,为了避免老师在她的学期评定上继续写“要多关心集体”这样的话,她精心“设计”了一场在学校做“好事”的举动,既要让自己积极劳动的行为不显得太刻意,又要让同为积极分子的同学看到自己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当然,这事如果“恰好”能被老师发现,就最好不过了。可惜,作者最终还是没能得到老师肯定的评语,因为在老师看来,她的内向、她的孱弱,加上对她的“一贯印象”,都是不可能去做这类“积极关心集体”之事的。她可是一个小学生呀,心机何至于此!看似是小孩子有“毛病”,其实是成年人们出了问题。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许多冠以“文化”的东西,曰传统文化、曰官场文化、曰酒桌文化,都浸透着这种处上者指点江山却模棱两可,下面的人则陷入“二二乎乎”、进退失据的混沌状态,最后不管什么是什么“文化”吧,都难免沦于柏杨先生所说的——“酱缸文化”。而具体的行动表现,就是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所痛心疾首的:“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
这也不难理解,一个不符合人性的,矛盾悖反的目标,却要原本力量有限的人,用道德和意志去践行宏大叙事、做圣人,他不作伪才怪呢。为了“聊慰上意”,为了“坚决完成”那难以企及的所谓光荣任务,他不“无耻”作为,不择手段,又怎么可能呢?所以,层层压制、级级传递,世上除了一人,每个当下首的都难免会成为“二乎”的一员,作为千千万万“假冒为善”的重度参与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崇尚集体主义,却没有公共精神;我们欣赏忠臣孝子,却不愿行他们所做的事;我们高调爱国,却不爱身边的人;遇到事关利益的是非对错,若是别人所致,巴不得让人家从地球上消失,但落到自己头上,则又另当别论,并怨怼周围人太冷漠!我们是“二乎”者意志恣肆的受害者,也是以“二乎”态度对待别人的加害人。最终,整个大环境就成了一个普通缺乏定见、彼此互害的社会。
从前,我们觉得,“抓革命,促生产”这样的理念太过荒唐,会让大伙儿活得太“二乎”。今天,还是不乏见到这类“既要、又要”之类的长官意志见诸于世,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日光之下,没有新事。一个对上苍没有敬畏,对自然规律没有常识的国度,民众又何止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呢?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只要二乎的人仍在那里,只要他们仍二乎地发些所谓的“金口玉言”和豪言壮语,各位就不免要过二乎的生活。道阻且长,愿诸君好自为之,自求多福罢。
22.11.22 萍藻于渺青轩 文
二乎意志之一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