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马其顿和色雷斯以西,多瑙河中游与亚得里亚海之间的众多部落被称为伊利里亚人(Illyria),从这个词直接衍生出罗马时期的行省和大区名称:伊利里库姆(Illyricum),而在更早之前,希腊人称他们为伊利里斯人(Illyris),其中北部被称为“蛮族的伊利里斯”(Illyris Barbara),南部被称为“靠近希腊的伊利里斯”(Illyris Greaca)。前8世纪后,希腊人逐渐进入伊利里亚沿海建立殖民地。前6世纪后,昔日强大的伊利里亚部落或部落联盟,如恩基利人、利布尼人等相继衰落。前4世纪中期,巴耳底利斯统治的达尔达尼人一度强盛,但在被马其顿打败后便一蹶不振,而北部的伊利里亚人开始遭到多瑙河中游凯尔特人的入侵。前3世纪晚期,伊利里亚沿岸的海盗活动,因为受到罗马持续不断的打击而消弭。至前2世纪中期,伊利里亚沿海为罗马所兼并
地理位置和范围
广义上的伊利里亚指的是从西北部的伊斯特里亚半岛(Istria)到南部的德林河(Drilon)之间的海岸和内陆地区。至于狭义上的伊利里亚则仅指其靠近希腊的南部地区
几乎贯穿全境的狄纳里克~阿尔卑斯山脉(Dinaric Alps)将伊利里亚的土地一分为二:狭长的亚得里亚海沿海地带和从西北延伸到东南的丘陵地带,其中南部的沿海地带也被称为达尔马提亚(Dalmatia)
根据希腊作家的记载,伊利里亚全境,从东向西(横)需要走三十天时间,从南到北(纵)需要走五天时间,这可能与贯穿其境内的群山有关
伊利里亚土地贫瘠,境内可耕种的土地仅有南部沿海的一小部分地区。沿海地区有数量众多的岛屿和天然良港,海岸线纵横曲折,因此常有海盗出没,打劫过往船只。他们大多来自内地或沿海地区的伊利里亚部落
注释:狄纳里克~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东南部的一条重要山脉,西起阿尔卑斯山脉东段,沿亚得里亚海海岸向东南延伸约645公里,东至多瑙河流域与喀尔巴阡山脉,向南延伸到色萨利境内的品都斯山脉和爱琴海诸岛
名词解释
希腊人认为这一地区的名字来源于波利非马斯(Polyphemus)之子伊利里乌斯(Illyrius),独眼巨人波利非马斯和他的妻子加拉提亚(Galatea)共有三个儿子:塞尔都斯(Celtus)、伊利里阿斯和加拉斯(Galas),三兄弟都来自西西里,他们的后代分别是凯尔特人、伊利里亚人和加拉太人。伊利里乌斯又有六个儿子,分别是恩基利乌斯(Encheleus)、阿塔利乌斯(Autarieus)、达尔达努斯(Dardanus)、美都斯(Maedus)、陶拉斯(Taulas)和佩西巴斯(Perrhaebus)和至少三个女儿:帕托(Partho)、达奥托(Daortho)和达塞罗(Dassaro),从他(她们的后代中产生了后来伊利里亚几个部落,即恩基利人、阿塔利塔斯人(Autariates)、达尔达尼人(Dardani)、陶兰提亚人、巴提尼人(Partheni)、多拉斯人(Daors)、达萨利特人(Dassaretae)
大事记
前9世纪,利布尼人(Liburnians)在亚得里亚海东岸定居下来
前8世纪早期,利布尼人沿着海岸线向南扩张,最远到达克基拉岛(Corcyra)
恩基利人(Encheles)建立起第一个部落联盟
前735年,来自科林斯的希腊殖民者打败了利布尼人,占领了克基拉岛,并在岛上建立了一个殖民地,后来亦称为科孚岛(Corfu)
前7世纪,陶兰提亚人(Taulantia)建立了另一个部落联盟
前627年,来自克基拉岛的殖民者在伊利里亚南部海岸建立了阿波罗尼亚(Apollonia)殖民地
前625年,陶兰提亚人联合科林斯与克基拉岛的希腊人打败了利布尼人
前6世纪,在统治了两个世纪后,恩基利人的部落联盟开始瓦解
前587年,来自克基拉的希腊殖民者在阿波罗尼亚的北面建立埃皮丹努斯(Epidamnus)殖民地,即后来的迪拉基乌姆(Dyrrhachion)
前513年,波斯帝国入侵巴尔干北部,征服了色雷斯沿海地区,使马其顿成为其附庸
前479年,希腊人普拉提亚战役中获胜,波斯势力退出巴尔干半岛
前393年,伊利里亚人入侵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三世(Amyntas III)在战败后逃往色萨利
前392年,在色萨利人的帮助下打败了伊利里亚人,阿明塔斯三世复位
前359年,达尔达尼人入侵马其顿,国王帕迪卡斯三世(Perdiccas III)被杀
注释:帕迪卡斯三世是阿明塔斯三世的儿子
帕迪卡斯三世的弟弟腓力二世(Philip II)在军队的支持下取代年幼的侄子阿明塔斯四世(Amyntas IV)登上王位
前358年,达尔达尼人再次入侵马其顿,腓力二世将其击败,首领巴耳底利斯(Bardyllis)及部下7千人被杀
注释:腓力二世娶了巴耳底利斯的女儿奥妲塔(Audata),生有一女名库娜涅(Cynane),库娜涅后来嫁给退位的阿明塔斯四世,生有一女名欧律狄刻(Eurydice),她后来嫁给了她的叔叔腓力三世
此战后,腓力二世将马其顿的西北边界推进至今奥赫里德湖(Lake Ohrid)附近
注释:约在同一时期,凯尔特人开始向喀尔巴阡山脉和多瑙河流域推进,驱逐了当地的伊利里亚人,并在潘诺尼亚地区定居下来。第一个被凯尔特人击败的伊利里亚部落是伊利里亚的阿塔利塔斯人,他们在以莫拉瓦山谷为中心的巴尔干山脉中的大多数地区享有霸权
前345年,腓力二世进攻伊利里亚南部的阿尔迪安人(Ardiaei)
前339年,腓力二世与多瑙河南岸的特里巴利人(Triballians)作战
注释:特里巴利人居住在多瑙河中游其支流盎古斯(Angrus)河与布拉古斯(Brongus)河的交汇处附近
前337年,在与阿塔利塔斯人(Autariatae)的首领普莱阿斯(Pleurias)作战时,战况异常激烈,腓力二世几乎战死,但仍然获得了胜利
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继位
前335年,亚历山大从腓利比(Philippi)出发,向北进攻曾与其父作战的蛮族部落
亚历山大先是在希马斯山口打败了在此阻挡的色雷斯人,继而又进入特里巴利人的土地,迫使他们逃往多瑙河中的一座小岛,随后亚历山大渡河北上,打败了基提人,在他们的土地上肆意蹂躏。在返回南岸的营地后,亚历山大接见了来自各地的使者,其中也包括前来归降的特里巴利人的首领
在得知达尔达尼人再次入侵的消息后,亚历山大急速穿过派奥尼亚人的土地,出其不意的击败了达尔达尼人
前334年,亚历山大远征亚洲,其军队中就有数千来自伊利里亚的同盟军,参加了马其顿人在亚洲的历次战役
前323年6月,“伟大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在巴比伦去世,他留下来的庞大帝国被部下将领瓜分,其中卡山德获得了马其顿、吕西马库斯获得了色雷斯
前310年,凯尔特人在其首领莫利斯托莫斯(Molistomos)的带领下入侵伊利里亚,达尔达尼人、派奥尼亚人(Paeonians)和特里巴利人遭到攻击
卡山德乘机将伊利里亚重新置于马其顿的控制之下
前281年,当吕西马库斯的希腊化色雷斯王国崩溃之际,出于对掠夺的渴望、人口过剩以及饥荒等因素,凯尔特人打算南下入侵巴尔干半岛
前280年,8.5万凯尔特分三路向南方进发,其中塞尔特里乌斯(Cerethrius)带领2万人入侵特里巴利和色雷斯。波尔吉奥斯(Bolgios)带领一部分人马入侵伊利里亚和马其顿。布伦努斯带领一部分人马入侵派奥尼亚
前279年,受马其顿保护的伊利里亚部落遭到攻击,年轻的马其顿国王托勒密.克劳诺斯在战斗中被杀
前3世纪后期,位于伊利里亚南部的阿尔迪安人逐渐强盛起来
沿海地区和岛屿上的伊利里亚部落,由于缺少可耕种的土地,故多以海盗为业,往来劫掠沿海港口和过往商船
30年代,王后泰乌塔(Teuta)在她的丈夫死后成为阿尔迪安人的统治者,在她的率领下,阿尔迪安人有组织的海盗活动规模不断扩大,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埃皮达姆斯(Epidamnos)和克基拉岛,科林斯湾沿岸以及意大利南部城市,甚至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美塞尼亚都遭到了他们的入侵和袭击,为此意大利南部城市曾多次向罗马元老院提出申诉
前229年,起初,罗马向阿尔迪安派出一个使团,要求其停止对意大利南部的海盗活动,泰乌塔女王拒绝接见使团,非但如此其中的一位成员还在阿尔迪安被杀
注释:从前3世纪初起,意大利南部的大希腊地区各城邦已被纳入罗马的势力范围,各自与其缔结盟约
罗马借口使团成员遇害为向阿尔迪安宣战,第一次伊利里亚战争(前229年 ~前228年)爆发
注释:远征军由两个执政官阿尔比努斯(L. Postumius Albinus)和森图马卢斯(Cn. Fulvius Centumalus)指挥的4个军团和一支200艘战船的舰队组成
阿尔迪安舰队对克基拉岛的围困被解除,罗马军队在阿波罗尼亚登陆后,即向北入侵阿尔迪安本土,迫使泰乌塔放弃对埃皮丹努斯和伊萨的进攻,在冬季到来前率军返回伊利里亚
前228年,女王泰乌塔与罗马议和,第一次伊利里亚战争结束
协议规定,此后阿尔迪安的舰队向南航行,最远不得越过利苏斯(Lissus)海岸,且越界船只最多不得超过2艘
此后,罗马积极扩大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陆续与法洛斯岛、克基拉岛、阿波罗尼亚、埃皮丹努斯、以及伊利里亚部落阿丁坦尼(Atintani)和巴提尼(Parthini)建立外交关系
作为一个非希腊城市,罗马还被邀请参加当年在科林斯举办的地峡运动会,以感谢罗马帮助他们摆脱阿尔迪安人的威胁,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前219年,在罗马与汉尼拔之间的战争爆发前夕,僭主法洛斯的德米特里(Pharos of Demetrius)组织了一支由90艘战船组成的舰队,向南越过利苏斯海岸,袭击了科林斯湾沿岸、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和基克拉泽斯群岛,第二次伊利里亚战争(前219年)爆发
然而法洛斯的德米特里低估了罗马的反应,尤其是在萨贡图姆陷落后,后者正为当初的犹豫不决而深感自责
执政官普劳鲁斯(L. Aemilius Paullus)受命带领一支舰队前往亚得里亚海作战,坚固的狄马勒(Dimale)要塞在短暂的抵抗后陷落,法洛斯的德米特里在法洛斯岛陷落前逃往马其顿,第二次伊利里亚战争结束
注释:舰队由执政官普劳鲁斯(L. Aemilius Paullus)指挥
罗马大使向马其顿的腓利五世(Philip V of Macedonia)递交照会,要求其交出法洛斯的德米特里,遭到后者的断然拒绝
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年~前201年)爆发,汉尼拔带领军队翻越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出其不意的进入意大利北部,而此时由两位执政官带领的罗马军团和舰队已被分别部署到山外高卢的马萨利亚和西西里,这里是当时迦太基从西班牙和北非入侵意大利的必由之路
前217年,利用罗马穷于应付汉尼拔入侵之际,腓利五世组织了一支由100艘战船组成的舰队,北上入侵伊利里亚海岸
罗马派出一支由10艘战船组成的小型舰队前往伊利里亚,迫使腓利五世的舰队撤退
前216年,汉尼拔在意大利中部的坎尼战役中重创罗马军队,几乎全歼了8.5万罗马及联盟军队
前215年,腓利五世秘密派出一位大使前往意大利,他此行的目的是与汉尼拔商讨结盟事宜,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达成了一份互助协议
注释:根据协议规定,腓力五世在战后将获得对克基拉岛、阿波罗尼亚、埃皮达努斯、法洛斯岛、狄马勒等地,以及阿丁坦尼和巴提尼等伊利里亚部落的控制权。恢复德米特里在法洛斯岛的统治
这份协议文本后在阿普利亚海岸被部署于塔兰托的罗马舰队截获,引发了轩然大波,在罗马要求对马其顿开战的呼声日渐高涨
前214年,为了阻止腓利五世援助被“费边战术”困在意大利的汉尼拔,在腓利五世再次北上入侵伊利里亚时,罗马决定出兵帮助伊利里亚人,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前214年 ~前204年)
注释:费边战术(Fabian strategy)是指曾当选独裁官的费边/法比乌斯(Quintus Fabius Maximus)针对汉尼拔所部远离本土、孤军深入、后援困难、无法持久作战的特点,采用迁延战术,避免正面决战,而在山区与之周旋,不断消耗和袭扰汉尼拔的军队,使其无所施展的战术,后世也称之为“拖延战术”
由裁判官拉维努斯(Marcus Valerius Laevinus)和克里斯塔(Quintus Naevius Crista)指挥的罗马舰队收复了被马其顿占领的奥里科斯(Orikos),克里斯塔带领一小部分士兵连夜潜入遭到马其顿军队包围的阿波罗尼亚城,城内守军在他的指挥下配合拉维努斯袭击了城外的马其顿军营,焚毁了停靠在岸边的舰船,在混战中有数千马其顿士兵被杀,腓利五世带领残部逃回马其顿,而他其留在营内的大量金银珠宝则成为罗马士兵们的战利品
前213年,损失了大部分战船的腓利五世转而由陆路入侵伊利里亚,相继占领了狄马勒、利苏斯,征服了阿丁坦尼和阿提尼,而大部分兵力被汉尼拔牵制在意大利战场的罗马,对此束手无策
前212年,罗马与马其顿的宿敌埃托利亚结盟,后者加入战争
注释:尽管在《诺帕克特斯和约》(Peace of Naupactus,前217年)签订后,马其顿与埃托利亚同盟结束了双方间长达三年的战争,然而在同盟内部仍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反马其顿势力。按照协议,由埃托利亚在陆地上、罗马在海上与马其顿作战,在战争中获得的奴隶和战利品归罗马,所得的领土则归埃托利亚
此后战争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希腊世界,斯巴达、伊利斯、美塞尼亚和帕加马相继加入反马其顿同盟,腓利五世的处境愈发孤立,被迫将一部分兵力分散到边境各处,以防马其顿遭到入侵
前207年,腓利五世在优卑亚岛打败了正在劫掠的帕加马国王阿塔罗斯一世,随后受其煽动的比提尼亚国王入侵帕加马,迫使阿塔罗斯一世暂时退出战争
前206年,迫于马其顿强大的军事压力,埃托利亚同盟与其单独媾和
前204年,交战各方在来自托勒密王朝、罗德岛、雅典和希俄斯等邦大使的斡旋下——他们担心频繁的战争会损害他们自己的贸易利益,签订了《腓尼基和约》(Peace of Phoenicia),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结束
战争尽管以罗马及其盟友的局部失利告终,却使腓利五世无暇援助正在意大利孤军奋战的汉尼拔
前202年,大西庇阿在关键的扎马战役中击败了汉尼拔
前201年,迦太基与罗马签订和平协议,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
前200年,罗马介入腓利五世与希腊化各国之间的战争,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前200年~前196年)爆发
罗马组成了一个包括帕加马、罗德岛、埃托利亚同盟以及雅典的反马其顿同盟,稍后斯巴达也加入进来
前197年,执政官弗拉米尼乌斯(Titus Quinctius Flamininus)在西诺塞法拉战役(Battle of Cynoscephalae)中击败了腓利五世
前196年,马其顿与罗马签订《坦佩谷和约》(Peace of Tempe),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结束
前179年,腓利五世病逝,其子珀尔修斯(Perseus of Macedonia)继位
前171年,罗马向珀尔修斯宣战,并得到了包括帕加马王国(Kingdom of Pergamon)、色萨利(Thessalians)、亚该亚同盟(Achaean contingents)、埃托利亚同盟(Aetolian contingents)以及其希腊盟友的支持,甚至还有来自努米底亚的分遣队
而珀尔修斯则联合了色雷斯的奥德里西亚王国(Odrysian kingdom)、克里特岛、阿塔马尼亚(Athamania)以及其希腊盟友的支持,后来又得到了伊庇鲁斯的支持
前168年,罗马军队在皮德纳战役中打败了珀尔修斯
曾在战争中马其顿的阿尔迪安遭受惩罚,被迫支付一笔数额巨大的赔款
罗马在伊利里亚沿海四个罗马人口较多的城镇设立行省
前156年,达尔马提亚人进攻罗马在伊利里亚的盟友,在要求其撤离遭到拒绝后,执政官菲古鲁斯(C. Marcius Figulus)带领军团前往伊利里亚
达尔马提亚人退守到设防坚固的城镇达米尼乌斯,菲古鲁斯转而去进攻其他达尔马提亚城镇。随后,罗马军队再次回到达米尼乌斯城下,这次他们带来了专门用于攻击城市的巨型弩炮。在石弹猛烈的轰击下,达米尼乌斯被夷为平地
前155年,执政官纳西卡(P. Cornelius Scipio Nasica Corculum)最终征服了达尔马提亚人
前135年,阿尔迪安人联合帕拉利人(Palarii)入侵罗马的伊利里亚行省,当时罗马正忙于镇压西班牙和西西里发生的起义(维里阿修斯战争和第一次奴隶战争),因此便派出一个使团,打算与阿尔迪安人和谈。只是在阿尔迪安人拒绝谈判后,罗马才从退伍老兵中紧急征召了1万人的军队前往伊利里亚。罗马军队打败了阿尔迪安人和他们的盟友,肆意蹂躏他们的土地。阿尔迪安人被迫求和,他们被要求向遭到入侵的城市支付赔款
注释:这支军队由执政官弗拉库斯(Servius Fulvius Flaccus)指挥,有1万名步兵和6百名骑兵
前129年,执政官图迪安努斯(Gaius Sempronius Tuditanus)在帕杜萨人(Pandusa)的帮助下,带兵击败了盘踞在狄纳里克~阿尔卑斯山区的埃皮德斯人(Iapydes)
前119年,执政官梅特鲁斯(Lucius Caecilius Metellus Dalmaticus)发动了一场针对达尔马提亚人的战争,尽管他们并没有犯任何错误,只是由于执政官希望获得一次凯旋式。因为这次胜利,梅特鲁斯被元老院授予“达尔马提库斯(Dalmaticus)”的称号
另一位执政官科塔(Lucius Cotta)则出兵征服了塞格斯坦尼人(Segestani)
然而没过多久,埃皮德斯人和塞格斯坦尼人便发动叛乱
前115年,山南高卢(Gallia Cisalpina)的卡里尼人(Carni)联合伊斯特里亚人(Histrian)、埃皮德斯人和陶里斯克人(Taurisci)组成反罗马联盟
注释:陶里斯克人是凯尔特人的一支,至于伊斯特里亚人和埃皮德斯人则属于伊利里亚人
伊利里亚~凯尔特联军被执政官塞卡鲁斯(Marcus Aemilius Scaurus)击败
前113年,执政官卡尔波(Gnaeus Papirius Carbo)被派往伊利里亚对抗入侵诺里库姆的辛布里人(一个日耳曼部落),他的军团在诺里亚战役中被击败
前78年~前76年,科斯科尼乌斯(C. Cosconius)用了两年时间,征服了达尔马提亚的大部分地区,占领了萨罗纳
前58年,前执政官尤利乌斯·凯撒出任山内高卢和伊利里亚行省的总督
前50年,遭到达尔马提亚人入侵的利布尼人向罗马求援
一支罗马军队前往伊利里亚,帮助利布尼人抵御达尔马提亚人的入侵
前48年,罗马军队遭到达尔马提亚人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前46年,萨罗纳被恺撒提升为罗马殖民地,即马尔提亚.尤利亚.萨罗纳(Martia Iulia Salona)
前34年~前33年,屋大维的将军萨塔提利乌斯(Statilius Taurus)在塞托维亚战役(Battle of Setovia)打败了达尔马提亚人,迫使其向罗马投降
公元前3世纪时,伊利里亚的主要部落
伊利里亚诸部落:
潘诺尼亚人(Pannonia)
安迪塞特斯人(Andisetes)
阿曼提尼人(Amantini)
布埃西人(Breuci)
马尔兹埃人(Maezaei)
杜里人(Deuri)
迪提恩斯人(Ditiones)
达尔马提亚人(Delmatae)
奥克斯埃人(Oxuaioi)
阿尔米斯特埃人(Armistae)
美库曼尼人(Melcumani)
阿尔提埃人(Arthitae)
赫马斯尼人(Hemasini)
格林狄提內斯人(Glinditiones )
达里斯人(Daorsi)
阿尔迪安人(Ardiaei)
阿塔利塔斯人(Autariatae)
达萨利特人(Dassareti)
加比埃人(Grabaei)
拉拜特人(Labaetae)
切里多尼人(Chelidoni)
卡维人(Cavii)
阿尔比人(Abri)
赛斯特尼人(Scirtani)
达尔达尼人(Dardani)
加拉比人(Galabri)
托尔吉人(Thunaki)
恩基利斯人(Enchelearis)
珀斯特人(Penestae)
陶兰提人(Taulanti)
巴提尼人(Prthini)
阿曼特斯人(Amantes)
比利内斯人(Bylliones)
阿提坦尼(Atintani)
威尼提人诸部落:
赫斯提里人(Histri)
里布尼人(Liburni)
卡特里人(Catari)
凯尔特诸部落:
斯科迪斯奇人(Scordisci)
塞尔戈里人(Celegeri)
迪达利人(Dindari)
勒托比西人(Letobici)
拉珀德斯人(Lapode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