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最明亮的一束光照进房间,即使怎么窗明几净,我看到光里飞舞的是灰尘,这就是我看到的“和光同尘”。
老子讲述强壮就会衰亡,让人们“返婴”,但是这样的说法比喻性太强,人们难以获得共识,那他就提起了第四章已经讲过的“和光同尘”学说。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前六个字是指人的行为方式,后面六个字是指人的生存形态。这种形态不同于“无”“空”又很接近,生命与光相融,混同世尘。
光,虽无实体,但给天下带来明亮,促进万物生长;尘,没有那么高尚却笼罩民俗生态。于是“和光同尘”让人弥散成无声、无形、无色的存在,却又包容高尚与卑下。
当一个人自称“我是光”的时候未免有些骄傲自大,在老子的提醒下加上“我是尘”。这样的生命状态能高能下而融成一体,不见形迹,却能气吞山河,令人崇敬。
“和光同尘”也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被天下尊敬。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世事混沌,如果对人对事达到“知”的程度,那内涵一定复杂,总是一言难尽。因此“知者不言”,至少不多言。如果滔滔不绝,有三种可能:一是一见当全知,二是为掩盖真相,三是为了表演口才。这都划入“不知”的范畴,如果权势者如此更可怕。
知者往往是谨言慎行,苏格拉底被誉为最聪明的人,他对自己的评价,我知道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一知半解却能夸夸其谈,说出的观点和见解,让人一戳就破。
在教学中也会遇见这样的学生,我却喜欢,说是一种善于表达,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说对说错也能给其他学生做出示范。
试想一下,一个班级沉默寡言,没人与老师互动,这样的课堂怎么能继续下去呢?老师自说自语,是失败的,所以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即使把知识简单重复一遍,也是勇气可嘉。
这又让我回转到在大师书院的状态,初时学写作天天交功课,老师点评,我天天修改,直到被老师认可。后来二期,也天天写功课,但是不交给老师,这其中掺杂着很多个人情绪。
一是文章写得好,被老师天天表扬,怕别人说炫耀,自己性格内向,不喜欢聚光。二是写得不好,被老师批评,学了那么长时间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错,所以会否定自己。
周老师鞭策:“写作需要明师指导,不交作业,怎么指导。闭门造车,止步不前。”
女神说:“所有的问题换一个视角,自然都不是问题。”
燕老师说:“互相点评成长最快,除非你不想进步。”
那么我的情绪,我的问题都是“小我”在作妖。没有对写作敞开心扉,写作也不会关照我。
初期写作者,需要勇气,就像我的学生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现在我又在群里交功课,修改点评,无论是“光”与“尘”,都坦然接纳当下的自己。给伙伴做一个正面教材还是反面案例,都是我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