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坤含
其实,我一直被这张照片感动着,即便我说不出其中的故事,即便我不曾经历照片中的场景。
其实我一直被这张照片感动着我只知道故事中的武警战士,是张光付,是我的老乡,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兵。
或许是因为他生在一片土地,而这片土地因为是雷锋战友们的故乡,而得名编外雷锋团——河南邓州。
也或许是因为他立志从军,而所驻守的地方又是雷锋的“第二故乡”——辽宁抚顺。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抵不过这一真实的初衷:他身为寒门子弟,得到的帮助很多。是乡邻的帮衬让他得以长大成人,是乡邻的帮衬滋养了他一颗回报爱的心脏。
我对他的了解不是特别多,但我知道,他从当兵以来,一直把自己的津贴提供给身旁所需要的群体。
我对他的了解不是特别多,但我知道,他于北京读军校期间,自费买了补鞋机,在校园里义务为战友们缝补因体能训练而破了的鞋子。那嘴巴咬紧线头,那手指紧抓鞋帮,那张在校园摆摊缝补鞋子的照片,我至今没忘。
我几次被他拉进“光付之家”爱心互助团,但又几次退出,因为我没有那个持之以恒的决心,因为我没有那个恒久如一的爱心,但我总是被他发出的照片所打动。一张张照片,定格的是那一刻的心境,保鲜的是那一刻的关爱。我没有他那颗持久不变的爱心,但有一颗欣赏淳善的诚心。我没有他那双不怕麻烦的奉献之手,但我有一双传播阳光的写字之手。
既然想传递他的热量,我就得吸收他的光芒。他的光芒来自哪里?还是来自于他一点一滴的实事行动。所以我专门翻看了他所有的日志动态,看了这些年来他所做的一切。
原来早在11岁那年,一颗爱的嫩苗就在他心中生长。在张光付11岁那年,有一天大雨如注,他看到村民韩要先一家老小赤着脚在地里慌忙的抢摘花生,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田里的花生,可是这一家老小一年的经济来源,如若被大雨冲走,那这一家的日子,难以想象。或许是因为同是农人家的儿子,能够感受同样的心慌,只有11岁的张光付,在那个无忧无虑玩耍的年纪,居然一股脑叫上了一大帮小伙伴,大家一起在韩要先家的田地里,不顾雨淋与脏乱,齐心协力把一亩多的花生,全部拯救到了家里。
年龄在增长,那颗助人暖他的心,依旧在升温。18岁的时候,张光付选择从军戍国,他来到了辽宁抚顺——雷锋从军的地方。
在军营里,当别人望旱厕而却步时,他主动申请清理旱厕。烈日当空,汗水混杂着刺鼻的粪水,他埋头只干,没有后退,扫厕所,清粪池,用抹布一点点擦掉厕所墙上的脚印,用双手一个个捡起地上的烟蒂。看着清理一新的旱厕,身边的战友再也没有捏鼻而逃,而是主动轮流扫厕,自觉保持卫生。
或许今日的你我,当在火车站看到有人沿街跪地,声称自己丢失钱包无法回家或者自己有亲人重病急需用钱之时,会犹疑是否该伸出援手,予人方便。毕竟今日有太多沿街乞讨者不过是乔装打扮的骗子。但张光付,他没有犹疑,即便他真的遇到了骗子。新兵刚下连的时候,张光付和他当时的班长朱勤勇在沈阳火车站遇到了一个哭诉钱包被偷,无法回家的妇女。张光付当时没有多想,随即给了妇人100元钱,让其回家。两个多月之后,他收到了妇人寄到中队的挂号信,信中妇人说自己是一个骗子,看到是一位军人无私解囊,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所以寄回了100元钱。看来这个世界并不是黑暗的,即便有少许黑暗,这光明依旧会抹去那些许黑暗。
说到张光付,他当初只是一个普通的武警战士,而今,不负多年的努力,他成为了一名基层武警干部,作为一个军外人士,我个人觉得他的津贴应该已经够多了吧,但是过年前,他休假准备回家,聊天中我问他“你什么时候回家啊?” 他当时很激动,说“我已经坐上火车了,明天早上七点多就到咱邓县了…” 或许别人听到的是他归家的喜悦,但我听到的是“火车”二字。从辽宁抚顺到河南邓州,我特意查了火车时刻表,没有直达,要转车多次,四十多个小时的车程啊,他选择的是坐火车回家。如今的他,我想应该是有足够的资金让自己选择好一点快一点的交通工具了,但是他却选择了火车。那一刻,我想的是,张光付,真够“抠门儿”的。
后来,大年初三的时候,看到张光付发消息说他归队了。我当时在想才回来一周多,就走那么急。再后来,我便看到了他发在朋友圈里的话“扶真贫,真扶贫,一直在路上。” 随话配上的是一连串他和自己的爱心团一起在雪地里奔赴村民家中的场景。如果不是因为认识他多年,我看到那些照片,会觉得那是“作秀”;如果不是因为了解他的本心,我看到那些照片,会觉得那是“噱头”。但这既不是“噱头”,也不是“作秀”。因为虽然我退了多次张光付所创建的“光付之家”爱心互助团微信群,但我还是保留着那么一两个群,我是亲眼看到他一点点带动身边的人,采取爱心行动,他们一起集资,一起出力的,而他为何没有花钱买机票而是选择火车归家的原因,此刻不解自破,他把能省下的钱都已省下,为的是给需要的人,一点帮助。这些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即便我没有行动,但是我有心动。
你可以在他帮奶奶劈柴的身姿里,看出投入;你可以在他与爷爷互敬礼的手臂上,看出用情;你可以在他给小男生资助的双手中,看到真意;你可以在他带领战友助力汶川的匆忙中,看到尽心。
一颗爱心的纯粹,不及行动的真挚;一腔热血的豪迈,不及执行的豁达。老乡的付出之路一直在继续,而我记录他阳光之行的笔尖也持久在转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