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从我的一个限制性信念说起吧,我认为“学历约等于能力”,在执念很深的时候,我甚至觉得一个人学历的高低就代表了这个人能力的强弱。
我觉察到当我看到“别人取得了成功”,脑海里闪过的都是周围的人通过考试获得了升学、深造的机会的场面,这些都与我的这个限制性信念有关。
类似于这样的画面,我会把它们与“成功”划等号:弟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后来又考博;他在研究生学习时间结识了弟妹,弟妹更是妥妥的学霸,出国留学考试一次过、公务员国考笔试轻松入围,后来为了爱情放弃出国来了山西,工作两年后想读书了,拿起书本啃了三个月,通过了博士生考试;与此同时,弟弟考取了公费出国深造的机会;几年前,一向不爱看书的老公突然就想考经济师证,他经常在晚上家里人都睡了之后,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着与参考书配套的视频讲解,我当时挺看不上他那备考的样儿的,后来他居然考过了……
相对于他们的成功,在大学之后,我总感觉自己“怯考”,不论是平时的学业考试,还是后来的论文答辩,再到大四步入社会前的各种备考,似乎都是被动应对,越应对就越不喜欢,越自我设限或者合理化自己的考试失利。
从2009年初到2011年底,我就是扛着这样的“包袱”,硬着头皮经历了大大小小十几场考试,强度最大的时候同时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硕士研究生考试和乡镇公务员的考试,最辉煌的战绩就是入围。但是我最后选择了逃离,起因是我入围了农村信用社考试,大家心照不宣面试靠关系和经济实力,而爸妈的社会关系不够硬,能拿出来的“活动经费”也不多,我一方面是失望,另一方面也是认清了这样的人生不是我想要的:拼尽全力,还要把老爹老娘的老底儿搭进去,去换一个留在父母身边的工作,我内心是抗拒的。
现在想来,逃离之后跑去“北漂”是我第一次真正对自己的人生做主,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一次大的选择,算是“热身”吧:2010年底报考了研究生入学考试,虽没能考入离家近的学校,但是可以调剂去云南。原本极度渴望走出家门的我,在那一刻犹豫了,并不是害怕出远门,而是我第一次认真思考我费力心力去考取的上学机会,真的适合我吗?大学期间,我就隐隐的感觉到了内心的觉醒,对于身处其中的大学教育教学活动,必修课中除过思政、物理和体育外,我似乎都提不起兴趣。反倒是对于选修课和排球队的日常训练,我很热衷。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贪心地想:如果我那会儿就认识了林老师,是不是会早一些清晰自己的生命蓝图?
说回到我的“热身运动”,我放弃了去云南读研究生,作为条件,和老妈换了一台电纸书(妥妥的自保9本性(°u°) 」)。虽然放弃得明确,但是我对于学历止于本科这一点,还是有些不舒服的,在当时甚至是现在的我看来学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于我们学习能力的一种肯定,而我放弃了继续读书,就得接受日后可能也没有合适的机会继续深造的事实。我看到了这一点,也接受了这种可能,现在回头看,这是价值观的体现:与其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方面耗费三年去换一张文凭,我不如直接步入社会,走向我感兴趣的岗位去历练。
当我抱着“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的心态,真的逃离了宅家备考的生活状态,雄赳赳地奔赴“北漂历练”之旅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在从家里逃的时候,就规划好了从业的方向:与园艺专业相关或者与教育相关,在找工作时候,我却非常明确地奔向了教育相关的岗位,这种自然而又果断的选择力,让我感觉到一丝丝命运的召唤的意味。
两年的教育培训行业的销售岗位的工作,我经历了之前人生中从未有过的高强度、高频率的批评、质疑之声,最开始是来自外界,我一听就走心,于是自我评判和质疑就来了。当时的我还不知道“给它换一副面孔或一种声音,这样它在你心中的可信度就会逐渐下降”,但是靠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乐观,我倒也从中亲身体验中慢慢摸索出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状态。
不过,两年的北漂生活最终还是因为我无法用自身的实力解决“大龄剩女”的尴尬而终结,我回到太原的目标很明确:找个合适的人建立家庭。这里的“合适”,是兼容了我自己和家人的期待的。回来的时候,我心有不甘,大概“学到老,学到老”的种子在那会儿就种下了。
所以,我选择了继续从事教育培训工作,继续“拿热脸贴冷屁股”,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去平衡各方的能量,也继续边工作边坚持阅读。
单身状态在2014年结束,在2016年认识了林老师,正式开始自我成长之前,我经历了两年多的家庭主妇的生活,结婚生子、在家带娃,与社会脱节,在孩子一岁的时候,我看到了招聘教师信息,报名备考,笔试成绩还不错,面试之后没能入编,但是却帮我迅速结束了宅家的主妇生活,以临聘教师的身份进入职场。
至今,我依然是一名临聘的小学教师,但是我非常感恩学校这个平台,它帮助我结识了我的人生导师林老师,林老师又带领我开启了自我探索的生命之旅。其实,从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至今,我依然惦记着有机会继续深造,但是越成长越有种感悟:深造与学历无关,学历也是来自关注圈的一种肯定而已,而能力的提升,生命状态的扬升才是我影响圈内的事儿。所幸,我已然在路上;索性,我就走到底。
一念之转的能量果然大,转前向“魔”,转后遇见“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