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中有一篇文章叫《石碏谏宠州吁》,该文选自《左传.隐公三年》。讲述了卫国大夫石碏劝谏卫庄公的故事。卫庄公非常宠爱小老婆所生之子州吁。石碏认为这种溺爱州吁是不吉祥的,于是试图劝说卫庄公。他提出“六顺”与“六逆”理论,生动形象地指出爱护子女要以正确的方式教导并进行约束,否则一味地溺爱只能带来灾祸。
石碏的劝谏语言生动,有理有据,说话方式也较为合理,可是卫庄公并没有采纳,仍旧对这个儿子溺爱有加,最终酿成州吁弑兄篡位的悲剧。
为什么石碏合理的劝谏没有被采纳?到底有没有更恰当的方式可以让卫庄公接受劝谏?
想要寻求答案,我们先来对比一下郭嘉是如何劝谏曹操,并巧妙凭借 “十胜十败论”成功说服曹操一举战败袁绍的。
三国时期,实力最为强大的袁绍,凭借自身的实力一向骄傲自大,目空一切。曹操一直想讨伐袁绍,但自知实力远比不上袁绍,所以很是苦恼。郭嘉看出了曹操的心思,巧妙地以“十胜十败论”促使曹操下定决心与袁绍决战,最终一举战败袁绍。
郭嘉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紧紧抓住了人性的特点,切中曹操的要害。郭嘉的劝谏是引用生动的事例与理论相结合,而不是单纯靠空洞的大道理来说服曹操的。他深知曹操非常渴望成功,所以劝谏始终围绕“成功”进行,强调曹操取得成功是必然的,这让曹操与郭嘉产生了强大的共鸣,为下一步劝谏奠定了基础。
首先,郭嘉指出世人皆知刘邦实力远不比项羽,但刘邦最终凭借智谋和道义战胜了项羽。他强调刘邦的优点曹操都具备。一下子就增强了曹操以弱胜强的信心。然后,郭嘉又对曹操的优点进行了充分肯定,强调曹操取得胜利是必然的。他分别从“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等十条,对曹操和袁绍进行了对比分析。每条总结都有理有据。虽然有些内容显得有点牵强,但这些入情入理的分析,让曹操深切地感受到郭嘉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自然对郭嘉产生了好感。
对比郭嘉的劝谏,石碏在劝谏卫庄公时所提出的“六顺”与“六逆”理论就显得缺乏应有的效果。
首先,石碏完全实在进行理论论述。这就让卫庄公感觉石碏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这些大道理有极强的指责成分。像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不会让对方接受,相反会招致厌恶。因为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肯定,即使有错误也不希望被当面指责,更何况一个国家的国君。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说服卫庄公,让他接受自己的建议,不再对儿子州吁过分溺爱呢?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激发卫庄公的需求,并告诉他如何才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东西。
想要说服一个人,最好的方法不是企图去改变对方,而是给他想要的东西。由此可见,一味讲述大道理的石碏一直是在想办法改变卫庄公,所以无法得到卫庄公的认可是必然的。
其实,石碏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效果可能就会不同。例如采用类似郭嘉的方法,想办法让卫庄公产生担忧,人一旦有了忧虑,自然就会产生寻求帮助的渴望,这种方法就是激发对方的需求。
首先,石碏可以先用较为轻松话题作为开始,通过闲聊慢慢将话题引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主题。接下来想办法激发卫庄公的兴趣,引导他谈谈为什么要这么宠爱儿子州吁。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愿望,认真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倾听并表示理解同时给予对方适当地肯定会让对方产生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对方的倾诉欲,给倾诉方带来一种满足感,同时也能够迅速拉近双方的距离。
当双方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便可以慢慢引出谈话主题。抛出过分宠爱孩子就是溺爱,而溺爱只能毁了一个孩子的话题。然后,貌似不经意地给卫庄公展示一些历史上由于溺爱所导致的悲剧,尤其是一些发生在王室的真实例子。
这种看似不经意的交流,比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或不足效果要好很多。这样可以巧妙地让卫庄公在不经意间产生了需求。此时石碏再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卫庄公就会觉得对方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在指责自己,接受对方的建议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可见,与人交流需要掌握技巧。无论什么时候,尊重对方永远是成功交流的关键。要想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就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适当激发对方的需求并提出解决办法才是成功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