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古代文化
城•人记——眉山与苏轼

城•人记——眉山与苏轼

作者: 西蜀游侠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4-25 21:06 被阅读0次

因为一个人想去一座城,因为一座城铭记一个人!

苏轼

01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恋人之间,更适用于城市与名人之间。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城市因一个人而为天下人所知,也有许多人因一座城而留下一段佳话。这种相辅相成的特殊关系在历史长河中积淀成了一个个底蕴深厚的人文古迹,吸引着后来人慕名前往。

02

四川眉山,古称眉州,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岷江中游,这座名不见经传的西南小城既非经济繁荣之地,也非兵家必争之地,但却因宋代杰出的文学世家——苏家而广为天下人所知,在苏氏父子三人中,又以苏轼文学成就最高。从古至今对他的推崇和怀念从未间断,如今眉山市最大的区即命名为东坡区,在纱縠行南街苏家老宅上修建的“三苏祠”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竞相前往膜拜的名胜古迹。


眉山三苏祠

清人王士祯曾说: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因此,苏轼成为了眉山最响亮、最耀眼的一张文化名片。

03

现如今的我们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都会知道一个人幼时的环境和教育会对其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虽然苏轼做官后宦游足迹遍及中原、江浙乃至海南,甚至在杭州留下了苏堤、密州留下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儋州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等更为人传颂的佳话佳作,但作为其童年和青年生活学习的地方,眉山仍无疑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存放苏轼诗词文稿的晚香堂

04

眉山并非一个很大的城市,但因距离省会成都不远,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极为优越。尤其是宋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使得当地好学之风勃然兴起。即便在苏轼父辈时代,本省便已经出了不少官员学者,其学术造诣都高于当时的黄河流域,譬如苏轼的叔父便在苏轼仍是少年时便考中进士官居造务监裁,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后也因文学成就跻身唐宋八大家。


三苏祠

三苏祠门联上的:“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正是其家族乃至当时眉州文化的真实写照

05

据史料记载,仅两宋眉山便出了886名进士,以致于宋仁宗赞誉“天下读书人皆在眉州”,足以证明眉山当时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这也是苏轼能够成为一代文豪的环境基础。就如同今日的北京之海淀,湖北之黄岗一样,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孩子自然有天生的优势。

苏轼像

06

如今我们提起苏轼,总是津津乐道于他的开朗乐观,他的诗词文章,他的书法绘画,他的东坡肘子,但却往往容易忽视他青年时代的奋斗和积累,诚然,我们无法忽视他在艺术上的天赋,但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他在读书上下的功夫绝不比其他人少,他后天的刻苦和努力一样不能忽视,而这一切的答案就在眉山,就在三苏祠。


三苏祠

07

苏轼6岁入私塾,10岁时便能写出出奇的诗句,11岁时进入中等学校准备科举考试,当时的传统方法是学生要将四书五经整本书背诵下来,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检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作为最努力苦读的学生,苏轼常常会将书和正史反复抄写,以加强理解和记忆。待数次抄写之后,这种对书本的认知之深刻,已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拟的了。这在他后来即兴写诗或者代皇帝草拟圣旨需引用历史典故时,给其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一如律师之对法律条款的熟悉一般,信手拈来。


三苏祠

08

苏轼在眉山多年的苦读终于在仁宗嘉祐年取得丰硕果实,在他20岁这年便一举考中进士,在288人中名列第二,自此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也是从此时他离开了学习苦读多年,生他育他的故乡眉州,开始了他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一生。


苏轼、苏辙兄弟登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城•人记——眉山与苏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th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