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断臂的维纳斯

作者: 谷意 | 来源:发表于2021-02-03 11:39 被阅读0次

    我相信家庭环境和情感环境要比基因遗传更能塑造个体的发展。当初义无反顾选择退出正式劳动力市场,我并没有过多考虑从一个金领转身为一个男保姆之间隔着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巨大鸿沟,自己既然无畏于外界的千难万难,照顾一个孩子有多大难事?人是非理性的情感动物,人生过程其实多就是一连串非理性情感选择的过程,我当然也不例外。

    我没有把握能在课本学习上可以给她帮助多大,但我相信亲情的陪伴与生活的照顾,应当会给成长中的孩子积累足以支付未来人生路上所能给予世界的爱。我既希望她学习成绩足已应付重点大学的分数要求,更希望她拥有健康的人格特征。高分数让她有机会走向远方,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健康的人格可以让她有能力时时回归自己的内心,妥善地与自己相处、与人相处、与这个世界相处。

    如果一个人外有能力自食其力、内有能力安顿自己,生活不就可以幸福美满?世界不就能安定下来吗?看似成长基本的目标,其实不经意间把孩子按照自己想象中的完美人生模样方向上引导。自己开始远离社交、杜绝酒事,日子除了尽可能地陪着她写作业就是接送上下学,还有日复一日厨房油烟的熏陶。期间无数问题解决办法的过程以及后果,也许只有孩子长大后才有答案。

    人类之所以热衷于追求完美,本质上是源于自身就不是完美的,可既然每个人都是有限的完美,那么,我们所谓的完美原型来自哪里呢?自身有限的完美又怎么能推出十全十美的她人呢?也许,只有一个具有无限完美的实体才能产生一个具有无限完美的结果。可惜我自己不是,导致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时不时地焦虑,甚至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产生深深的怀疑。

    我想起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他认为当你进行“我思”时,其实在怀疑自己,怀疑就说明意识到自身的不完美,怀疑和确定性相比,怀疑肯定是不完美的。笛卡尔认为,在人有限完美面前,必定存在一个无限完美的事物。会是什么呢?他由此推导出上帝必定存在的证明。大部分中国家长虽然不信仰基督教,但在对孩子无限期望的教育方式上,难道不正如如笛卡尔那样从不完美中推导出完美上帝的存在吗?我们口头禅所谓的孩子就是上帝是不是就已经隐含着这层意义的信仰吗?

    莱布尼茨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就是说人的心灵不是一块白板,是潜藏着不同的倾向、禀赋、习性或者其它自然的潜在能力,如古老箴言: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推论:所谓的完美,本质上只是个人潜力的最优化呢?原来,上帝只不过是古希腊断臂维纳斯的投影,让残缺也成为美的有机部分,给人永远的美丽想象空间,也给人追求完美匹配自己潜力的无穷动力。

    陪伴孩子成长,其实也是自己陪伴自己,静下来心来对生命的重新思考,也是不断承认甚至热爱生命必定存在缺陷的心理过程。我想,这不是逃避家长肩负的教育责任,而是人生的勇气与智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断臂的维纳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vp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