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突然想起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不知缘由的,特别想重温旧时的文章。
读书时代也学过这篇课文,只是当时年纪尚浅,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只是老师让我们背的那一段描写父亲背影的话,记忆甚为深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如今细细读来,不觉泪目。想来天下所有的父亲大概都是一个样子,他们不善言辞,沉默寡言,深情又孤独。
朱自清先生用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了父亲艰难地走到月台边,又如何费力地爬过月台,买橘子,然后再艰难地爬下月台,欣慰的把橘子放在儿子的皮大衣上。一个年迈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照顾写得如此细腻和平实,却让我们如此动容和感动。读后不免想起自己的父亲,也是这样的一个父亲啊。
我的父亲是一个农民,读过一些书。但因为他所处的那个年代,温饱尚未解决,又不是生在富裕的家庭。爷爷那一辈人也没有把读书看成什么大事,所以父亲只读了一个高中。
那时候能读上高中已经算书读得多的人了,但是父亲后来没有因为读过高中就能改变命运。他年轻时做过许多事,曾跟着爷爷走街串巷卖东西,什么都卖:卖过菜,卖过小孩子的玩具。当过瓦匠,给人做房子,和水泥和石灰,糊过墙。碰上农忙季节回家帮母亲做农活。自我小时候起,父亲一年四季在外面“赚钱”。那个时候,家里经济不好,生存的压力大过一切。父亲一人养着两个孩子,又没有技术,没有赚钱的门道。家里日子过得非常窘迫。
在我记忆中,父亲一生都不苟言笑。很少看见他开怀大笑,也很少与我和弟弟亲昵。小时候的我,每次看见父亲从“外面”回来,都非常高兴又非常害怕。我渴望父亲和我说话,又不知如何面对这个陌生的父亲。
我羡慕着好友的爸爸,每天和他的女儿在一起生活,有说有笑。而我的父亲,终年在外奔波,与我生疏,回家亦不和我们姐弟谈笑。
父亲是那样一个沉默的男人。他的脸因为风雨的侵蚀变得粗糙而暗黄;眼睛里满是岁月留下的风尘,头发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白。一生在外飘荡,食无规律,寝室难安。
母亲也很少与我讲父亲的事,所以父亲在我眼里和心里全是陌生的存在。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陌生的男人,给了我骨血。用他在外面漂泊闯荡挣来的钱,供养我上了大学。只是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年,他在外面干什么大事。
原来他在外面收购一些废铁废铜,然后转卖给一些大的收购商。几十年来,他在外面租破旧的农房,黑乎乎的房子里阴冷潮湿,他饥一顿,饱一顿,风一餐,雨一餐,在外讨着生活。而我,在自己天真的世界里幻想着未来。我的未来里从来不曾设想过这破旧的生活和阴冷的真实。母亲将我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爱读书爱画画的女子,从来不曾告诉过我父亲在外面的真实面目。
许多年后,当我得知父亲在外面收购废品变卖废品以此为生时,我的眼泪汩汩地往下流。我心里尖锐地疼着,当我再看父亲时,才终于原谅了他的沉默寡言和不苟言笑,原谅他的懒散不做家务,原谅他的大大咧咧原谅他的暴脾气。
父亲又是一个温柔的人,他每次回家都会叮嘱母亲给我们姐弟做好吃的。即便家里条件不富裕,也尽力买些鱼肉和水果,而在我印象里,父亲疼我甚过疼弟弟,每每发现我有一点感冒头疼的小毛病,就严肃地斥责母亲没有照顾好我。我知道,他只是心急,他粗糙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细腻温柔的心。
想起这些,我的心又潮湿了。心里温热又疼痛。父亲粗糙暗黄的脸庞又一次浮现在我眼前,就像朱自清先生的父亲一样,蹒跚着的逐渐老去的背影,一个父亲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