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韵墨香里的中国年
年踏着和风乘着吉祥一步步走近,走近我们身边,走近千家万户。“过年啦,贴花啦,满屋子,都红啦。”要过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新年,贴对联贴窗花可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看大街上商场里,一幅幅对联一朵朵窗花,映红了人们喜庆的笑脸,寄寓着新年美好的祝愿。更让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的是那些走上街头的艺术家们,写对联剪窗花,忙的不亦乐乎。风里飘着墨香,巧手里盛开着百花,将年味里的传统文化浸染的淋漓尽致,这,才是有中国味的中国年呀!
当我坐在剪纸艺术家的身旁,跃跃欲试,笨拙地拿起小巧的剪刀,在艺术家的指导下,一剪一剪小心翼翼的剪出多年后的第一朵窗花的时候,我的心也跟着绽放开来,仿佛找到了久违的感觉,哦,儿时,那丝丝墨香,那朵朵窗花啊,像我失散多年的老友,寻着记忆的踪迹,向我走来......
小时候,在那个物质还不算富有的年代,文化生活更是贫瘠的可怜。父亲可以称得上是我们村里甚至方圆十几里“有名”的文化人,写毛笔字剪窗花都不在话下。于是每当村里有婚丧嫁娶,父亲是想当然的写字先生。写贴子写对联,运用起毛笔来比我用钢笔都自如。还有剪窗花,村里有结婚的人家,会早早的送来大红纸,让父亲给剪几个“月亮”,圆圆的镂空的大红“月亮”,盖在迎亲送嫁的大茶盘上,贴在婚房的天花板上窗户上,别提多喜庆了。每当这个时候,我总出神的望着父亲,仿佛父亲是个有魔力的人,不然怎么能把字写的那样好看,能把一张普通的红纸魔术般变的那样漂亮?于是乎,每当星期礼拜,闲暇时光,我和哥哥便研墨的研墨,铺纸的铺纸,煞有介事的捉笔握剪操练起来。每当这时,父亲总是站在一旁,或者指点一二,或者只默默微笑着看,任由我们去“折腾”。
最难忘是那年春节,我们“折腾”来了兴致,除夕那天,集合了整个家族叔伯姊妹八九人,给父亲要来了对联书,求来了大红纸,整个里屋成了我们的“工作室”。男孩子写对联、写福字,女孩子剪窗花,霎时间小屋便热闹起来!研墨的研墨,写字的写字,裁纸的裁纸,剪窗花的剪窗花,还有负责打浆糊的!墨香飘满整个屋子,红红的纸屑雪花般落满一地,咯咯的笑声在屋梁盘旋,那颗快乐的心像长了翅膀般扑啦啦地飞!
准备工作就绪,到了下午,更紧张的时刻到来了。大街上胡同里,被各家各户清扫的干干净净,井然有序。空气中飘着新年特有的味道,祥和而又神秘,大家都在等待,等待那个辞旧迎新、幸福而又神圣的时刻的到来。我们兄妹八九人,拿着对联窗花,端着浆糊,浩浩荡荡,从后街到前街,先把自家二伯三叔六婶家大门上贴上对联,北屋门玻璃上贴上窗花。然后又把一个胡同还未贴春联的人家都统统的给贴上对联,粘上窗花。当大人们跑出家门,欣喜的看到自家的大门上福字临门,对联迎春,全然不顾那略显稚嫩的大字,那还显笨拙的窗花,只有满心的欢喜与赞扬,我们的口袋里也被塞满了糖果花生!
纯真的岁月里有多少纯真的事儿,像那冰山上的雪莲,圣洁而美好。如今日子越过越好,关于对联窗花的成品花样繁多,应有尽有。求父亲剪月亮写对联的越来越少了起来。时光乘着白驹倏忽而过,当年的那群兄弟姊妹也早已长大,像蒲公英般乘着小伞飞出家乡,在各地扎根,开出绚丽的花儿。只是,亲爱的兄弟姐妹,当你站在岁月的枝头,翘首回眸的时候,可还会像我一样,想起儿时我们一起写对联贴窗花的往事?
“姑娘,把你剪的这幅窗花送给我吧。”一位满头银发的奶奶打断了我的思绪,笑眯眯地望着我手里的窗花。“奶奶,您不嫌弃,就送给您啦!”看着奶奶满意离去的身影,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赶明儿就回家,带着孩子们一起写对联剪窗花,让他们体会中国年的魅力,更是为了寻觅儿时那久违的年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