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列子太学(慈祥华人)
说符篇:平常人的处世立身之道(4)

说符篇:平常人的处世立身之道(4)

作者: 一朴信信 | 来源:发表于2020-05-03 10:55 被阅读0次

    “中华迷你美帅哥——列子”系列8-4

    在平常人中,有人偏离了道,有人背道而驰,还有人心中无道,也没有得到教化,所以常出现问题,甚至遭遇灾祸。《列子》书尾,为我们介绍了严重失道的主要表现:一是名实不分,二是臆想妄为。

    04 失道者的极端表现

    其一、名实不分

    根据列子的持后之道,生命能量是“后”,也是真正地“实”,名声、观念等是“前”,也是人生的表象。所以,我们首先要保护生命,保住本钱,而不能丢了生命去保名声,不顾生命现实而伤害生命。而以下故事却与之相反。

    故事一:以死拒食

    东方有一个人,叫爰旌目,要去一个地方,饿倒在半路上。狐父这个地方的一个盗贼叫丘,路过这里看见他,于是蹲下身来用壶里的水泡食物喂他吃。喂了三次之后,爰旌目才能睁眼看人,然后说,你是做什么的呀?狐父丘回答说,我是狐父的人丘呀。爰旌目说,呀,你不是盗贼吗?为什么要喂我呢?我是义士,不吃你的食物。于是两只手按在地上呕吐吃进去的食物。吐不出来,不住地喀喀,结果趴在地上死去了。

    狐父这个人是盗贼,但是他的食物不是盗贼。因为人是盗贼而认为食物也是盗贼,而不敢去吃,是分不清名与实的区别啊。

    启示:世界上只有一种存在是“实”,其余的一切,包括物质、事件、名词、概念、理论、思想、意识、观念、名声、愿望等等,皆是暂时的虚相,是为“实”服务的。这个“实”就是生命能量,而不是所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狐父丘见死便救,可谓盗贼有道,抑或一个盗富不盗贫的盗。而自称义士的爰旌目,却是一个名实不分,本末倒置的无道人。

    故事二:柱厉叔之死

    柱厉叔侍奉莒敖公,自以为不被了解,离开他住到了海边上。夏天就吃菱角,冬天就吃橡子板栗。后来莒敖公遇了难,柱厉叔辞别朋友而要去为莒敖公陪死。他的朋友说,你自己认为他不懂你,所以才离开他,现在又去为他去死,究竟他是懂你还是不懂你,让人无法分辨了。柱厉叔说,不是这样的。自以为不被了解,所以离开他,现在我去为他而死,这表明他果然是不了解我。我要去为他而死,用以警示后代不懂臣下之心的君主呀。

    大凡懂自己的为他而死,不懂自己的就不为他而死,这是应该遵照执行的直白道理。柱厉叔可以说是因为愤怒而忘掉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了啊。杨朱说,送给别人利益的会得到实惠,发给别人怨恨的会招来祸害。从自己这里发出,而能够在别人那里得到回应的,唯有真实情感,所以贤明的人谨慎自己所发出的言行。

    启示:表面上看,柱厉叔是为“义”而死,为“名”(名义、名声)而死,为警示后人而死。其实,是因为自己内心的怨恨未消除,又不知道怎么去升华,所以不得已而为之而已。柱厉叔怨恨的根源,则在于颠倒了名与实的关系,只知道心存怨恨,而不懂得付出真情和利益,根本不懂得杨朱所说的言行之道。反其道而行之,弃实而保名,又怎能让人甘心服气呢?

    故事三:歧路亡羊

    杨朱的邻居丢了一只羊,已经组织了全家人,又过来请杨朱的仆人一起去追。杨朱说,嘿,丢了一只羊,为何派出那么多人去追呢?邻居说,岔路较多。追羊的人回来之后,杨朱问,追到丢失的羊了吗?那人回答说,羊已经丢失了。杨朱问,怎么丢失了?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条路上去找,所以回来了。杨朱悲伤地变了脸色,过了一个时辰也没有说话,一整天也没有笑一下。门下的弟子感到奇怪,请问他说,羊是低贱的畜生,还不是先生自己的,您却为此减少言语和笑容,为什么呢?杨朱不回答他们,门下的弟子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弟子孟孙阳出去把这件事告诉了心都子,心都子有一天与孟孙阳一起去了杨朱家里,问他说,过去有兄弟三个人,往来于齐国和鲁国之间,同时拜师求学,学到了仁义之道然后回了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之道说的是什么?老大说,仁义之道使我爱惜身家性命,然后再顾及名声。老二说,仁义之道使我奉献身家性命,用以成就名声。老三说,仁义之道使我身家性命与名声一起保全。他们三个人的学术相反,却同样出自儒师,谁错谁对呢?

    杨朱说,有一个住在河边的人,练习游水,勇于潜水,撑船摆渡,获利能供养上百人。携带着粮食前来学习的人成群结队,可是被淹死的却接近一半。本来是学潜水,不学溺水,然而结果利害的差别却这样大。你以为谁对谁错?

    心都子没有作声地走了出来。孟孙阳责怪他说,为什么你问得那么迂回,老师回答得那样隐僻?我的迷惑更大了。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多丢了羊,学者因为想法多丧了命。学问并不是根本上不同,并不是根本上不一致,而是表面上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回归共同的根本,返回本来的一致,才能避免失去或丧命。你是先生门下弟子的长者,学习先生的做人之道,却搞不懂先生的思想状况,悲哀啊。

    启示:为了一时方便,走成了很多岔路,却忘记了用以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根本。兄弟学道,有的为名声,有的为保命,有的名声、性命、实利什么都想要,却不去究竟学道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学摆渡的人就更糊涂了,本来是想学技术挣钱,从而保障生活活好,保命养命的,却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学技术的根本,忘记了安全防范,只顾逞能了,反而丢了性命,怎么不悲哀呢?殊不知,保命才是真智慧,保命的学问才是真学问,一个丢了“实”而去追求虚名、幻象、浮华的社会,怎能不让先生忧虑悲伤呢?

    故事四:杨布扑狗

    杨朱的弟弟叫布,穿着白色衣服出门,天下雨了,脱下了白色衣服,穿着黑色衣服回家了。他家的狗没有辨认出来,迎着他狂叫。杨布愤怒了,要去扑打它。杨朱说,你不要扑打它了。你也像狗一样。刚才假如是你的狗白色出去,黑色回来,你岂能不感到怪异呢?

    启示: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已经习惯了追逐表面虚象,而忽略了保命这个人生实质,表面光鲜又言之凿凿,实际上却堕落到了禽兽不如的境地。狗不辨虚实,毕竟勇于履职,而人连一只履行保命职责的狗也不能公平对待,岂不更为可悲呢?

    故事五:杨朱慎善

    杨朱说,做好事不是为了名声,可名声自然跟来了。有了名声而没有期约利益,可利益自然找来了。有了利益而没有期约竞争,可竞争自然来到身边。所以,君子做好事一定要谨慎。

    启示:人的意念跟道是两码事儿,意念是用来体悟道,学习道的,而不是自我称道的。所以,道才是人生所要学习和遵循的根本,而名誉、利益、言行只是道的附属而已,不可直接去追求。道是“后”、本,言行是“前”、末,道是保命养命的,属于“实”的范畴,而人的意念和言行则可能偏离“实”,背离“道”。所以,做人先要求“道”,言行永远要合“道”、遵循“道”。做好事亦如此,要看结果,而不是只凭意念。做好事必然引起争斗,这就是自然之道,除非做好事而没有人(包括自己)知道,形成了境界。

    故事六:不死之道

    从前有一个说知道不死法术的人,燕国君主派人去请他传授,没有办成,说这话的人死了。燕君很愤怒,将要对那位使者施加诛刑。一位受宠信的下臣劝他说,人们所担忧的没有比死亡更急迫了,自己所看重的没有比活着更重要了。那个人自己都丧了命,怎么能让您不死呢?燕君于是不诛杀他了。

    齐国有一个人也想学他的道术,听说说这话的人死了,就愤恨得捶拍胸脯。富子听说后笑话他说,你想要学不死的法术,那个知道不死法术的人都已经死了,你还为这事而愤恨,这是不知道自己学这个道术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胡子说,富子的话不对呀,但凡有法术而不能施行的人是有的,能施行而没有法术的人也是有的。卫国有一个善于数术的人,临死的时候,把数术的口诀告诉了他的儿子。他的儿子记住了父亲的话而不能施行出来。有人问他这个口诀是什么,他把父亲的话告诉了人家。问他的人用他的话去施行这个数术,与他父亲施行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如果是这样,会死的人为什么不能说出长生的法术呢?

    启示:燕君者,无主也;幸臣者,明智也;齐子者,不齐也;富子者,富足也;胡子者,胡扯也。这就是人的意念偏离生命根本(实)的结果。生命的根本属性就是生死,没有了生死,永远一成不变,也就没有了生命。燕君、齐子和胡子,离开生命的本性(实)而去谈什么保命的法术,岂不滑稽可笑吗?

    故事七:正旦放生

    邯郸的百姓正月初一这天向简子敬献斑鸠,简子大为高兴,厚厚地赏赐他们。门客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简子说,正月初一放生,表示我有恩德呀。门客说,百姓知道您想要放生,所以争着捕捉,这样被杀死的生灵反而更多了。您如果想要让生灵们活着,不如禁止百姓捕捉它们。捕捉后又放生,恩德与过错就不能相互弥补了。简子说,是这个道理。

    启示:保护生命才是恩德,一边伤害生命,一边又想增加恩德,这不是在减损恩德吗?简子以为有了放生的形式,就有了恩德,岂不知,是否有恩德,是上天(客观结果)说了算,而不是哪个人说了算的,名义与实际,怎么能分得开呢?只有无道之人才如此妄动呀。

    (未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符篇:平常人的处世立身之道(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vp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