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面面观列子太学(慈祥华人)
说符篇:平常人的处世立身之道(3)

说符篇:平常人的处世立身之道(3)

作者: 一朴信信 | 来源:发表于2020-04-24 05:53 被阅读0次

“中华迷你美帅哥——列子”系列8-3

03  列子对平常人的正面引导

其一、启迪案例

故事一:丈夫济水

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把车辆停在桥梁上观赏。看见瀑布泄下二十多丈,漩涡水流九十里远,鱼鳖不能在里面游走,鼋鼍不能在里面停留。有一个男子,正要从水里潜过去。孔子派人去到他旁边的河岸阻止他。男子没有因为劝阻而改变主意,就渡过河水出来了。孔子问他说,奇巧啊,其中有什么道术吗?所以能潜入水中又能出来,凭的是什么呢?男子回答说,当初我进入水中,先以忠信对待水流,等我出来的时候,又继续以忠信对待水流,凭忠信把我的身躯放置在波流中,我不敢动用私念。所以能潜入水中又能出来的原因,凭的就是这个呀。孔子对弟子说,你们几个记住,水尚且还可以忠信诚心地亲近它,何况人呢?

启示:忠信是待人的根本,也是对待万物的根本,本来就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这也是人类遵循仁义道德的根本依据。所谓“持后”,也就是秉持对万物(包括自己)的仁义忠信。

故事二:襄子忧胜

赵襄子派家臣新稚穆子攻打翟国,取得了胜利,攻下了左人、中人两个地方,翟国派使者来拜见。襄子正在吃饭,脸上出现了忧虑的神色。旁边人说,一天攻下两座城,这是让人高兴的事儿,现在您有忧虑的脸色,为何呢?襄子说,江河里的汹涌大水,不过三天就过去了,狂风暴雨不过一天就结束了,太阳到正午不一会儿就转过去了。如今赵家的德行,没有施行到积下功德,而一天攻下两座城,这种胜利也会让灭亡轮到我呀!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赵家会昌盛呀。忧患意识是所以变为昌盛的原因,大意高兴是所以走向灭亡的原因。取得胜利不是最难的,保持胜利才是最难的。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住胜利。孔子的力气,能撑起国门的铁栓,却不肯凭体力获得名声。墨子以守为攻,连公输班都服气,却不肯凭兵力让人赏识。所以,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实际强势而表现为弱势。

启示:胜和赢不是我们的目标,避免对抗争斗,终身和谐顺利,才是我们的根本目标。但是,秉持仁义道德,持后之道,永不逞强争胜,才能具体实现。

故事三:父子好仁

宋国有一个好施行仁义的人家,连着三代不懈怠。家里的黑牛无故生了一只白牛犊,问孔子怎么回事。孔子说,这是吉祥的预兆,用它祭祀上天吧。过了一年,他家父亲无故眼睛失明了,他家的黑牛又生了一只白牛犊,他家父亲又让他儿子去问孔子。他儿子说,上次问他后你的眼睛失明了,为什么还要问他呢?父亲说,圣人说的话常常先违背后吻合,这件事还没有究竟,姑且再问他吧。他儿子又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吉祥的预兆。又让用它祭祀上天。他儿子回到家里向父亲报告情况,他的父亲说,按先生说的做吧。过了一年,他儿子又无故眼睛失明了。之后楚国攻打宋国,围困了宋城,百姓饿得交换孩子吃,剔了骨头当柴烧,成年男子都登上城墙作战,战死大半。这家因为父子眼睛有病而避免了一难。等到解除了围困,两人眼睛的疾病都痊愈了。

启示:父亲坚守仁义道德,所以避免了灾难。孔子坚信仁义道德,所以告诉宋家必会吉祥。故事表明,持后之道是恒在公理。

故事四: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对伯乐说,你年纪大了,你的后代中有可以派出去相马的吗?伯乐回答说,好马可以从形体容貌筋骨等方面看出来,天下之马的相,好像没有了,好像淹没了,好像消亡了,好像失去了,像这样的马跑起来轻盈得不起尘土,不留蹄印儿。我的后代都是普通人才,可以看出有相的好马,不能看出无相的天下之马。我有一个一起捆柴捆菜的人,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相马,本事不在我之下,请您接见他。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并派他出去相天下之马。相到后回来复命,穆公问他是什么样的马,本来是一匹黑色母马,他却说成了黄色公马,穆公很不高兴,怀疑他不懂相马。伯乐听穆公说明情况后,大声地叹一口气说,他竟然简易到这种程度吗?这正是他之所以高于我千万倍而无数的地方啊。像九方皋所看到的,是天机啊,得到了马的精华而忘掉了马的外表,看重了马的内在而忘掉了马的外在,看见了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不需要看见的,看需要看的,而遗留下不需要看的。像九方皋这样相马的方法,比相到的天下之马还要珍贵啊。

启示:相马如相人,相人亦如做人,可见道的重要。看人,就要看人的本质精华,忽略人的表象缺点,人的本质就是道德素养。做人,就要秉持仁义道德,发挥内在优势优点,接受外在缺点不足,即“持后”。

其二、人我之道

根据列子的持后之道,自身是“后”,别人是“前”,所以首先要立牢自身,保持自身,从而尊重别人,遵循别人的本质属性。而不能依赖别人,祈求别人遵从自己。

故事一:免于三怨

狐丘老先生对孙叔敖说,人有三种情况会招致怨恨,你知道吗?地位高的人们嫉妒他,官职大的君主猜忌他,待遇高的则招来责怪。孙叔敖说,我的地位越高,我就越谦虚;我的官职越大,我就越小心;我的待遇越高,我资助别人就越广博。用这种办法避免三种怨恨,可以吗?

启示:待遇是自己赢得的,也是别人给予的,所以,我们不能让别人怨恨。一旦别人怨恨,自己的言行就没有人接受了,哪里还谈得上利益呢?遵循别人的人格,是仁义道德的表现,更是自我尊重的表现,符合持后之道。

故事二:封而不受

孙叔敖有病,将要死了,告诫他的儿子说,君王多次封赏我,我没有接受。因而,我死后君王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好封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地方叫寝丘,这个地方土地不肥沃,地名也很不好,是一个埋葬人的小山丘。楚国人迷信鬼魂,越国人迷信吉凶,两国人都不想要,可以长久拥有的地方只有这里。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把好地方封赏给他儿子,他儿子推辞而不接受,请求封赏寝丘。楚王封赏给他后,到现在也没有失去。

启示:好的留给别人,差的留给自己,如上所述,先人后己符合持后之道。

故事三:牛缺遇盗

牛缺是西方秦国的大学者,下行到邯郸去,在耦沙这个地方遇到了强盗,把他的衣服、装备、车辆全抢去了。牛缺便步行离去,看他欢然的样子,没有一点忧虑吝啬的神色。强盗追上去问他为什么,他说,君子不因为养身的外物而伤害所养的身体。强盗说,嘻,是个贤人呀。凭他的贤良,去拜见赵君,如果向赵君报告是我们抢了他,一定来围困我们,不如把他杀了。于是一起追上去杀了他。燕国有个人听说了这件事,聚集宗族的人告诫他们说,遇到强盗,不要像上地的牛缺那样呀,大家都接受了教训。不久,这个人的弟弟到秦国去,走到函谷关下,果然遇到了强盗。他回忆起兄长的告诫,所以跟强盗奋力争夺。结果争不过人家,又追上去用可怜话请求强盗把财物还给他。强盗愤怒地说,我们让你活下来就是宽大了,而你却不停地追我们,我们的行踪也要暴露了。既然是强盗,哪里还有仁义呢?于是杀了他,又连同他的同路四五个人也杀害了。

启示:想让别人理解帮忙,先要理解别人的心理和逻辑,利用别人的心理和逻辑,自以为是,自我作为,能有什么用呢?

故事四:虞氏之灭

虞氏是梁国的富人,家里殷实丰盛,钱币布帛无法计量,财物无数。他们登上高楼,面临街道,设置音乐,摆着好酒,在楼上击弹赌博。一群侠客前后相随着从这里走过,楼上赌博的人射击赌具,射中了头彩,射翻了两排的鱼,所以大笑起来。这时飞在空中的鸢正落下含在口中的腐烂老鼠,正好打中侠客。侠客相互说,虞氏富有行乐的日子已经很久了,而且常常有看不起人的意思。我们不去侵犯他,可他却用腐烂老鼠侮辱我们,这种仇不去报,无法在天下树立侠勇名气。请求与你们同心协力,率领手下人一定灭掉他们家,作为同类都承诺那样做。到了约定的那天夜晚,大家集合起来拿着武器攻打虞氏,彻底消灭了他家。

启示: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不尊重别人,违背了先人后己之道,总会有人感到不公平。

为了启迪、引领世人,列子讲述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仁义道德的作用,及持后之道的重要。道德(后)主宰言行(前),言行(后)收获福祉(前),一切自然而然,钱权色利情名只是养命、延命的工具而已。如此心定神安,生存、活着、和顺还有什么问题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符篇:平常人的处世立身之道(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bb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