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面面观列子太学(慈祥华人)
说符篇:平常人的处世立身之道(2)

说符篇:平常人的处世立身之道(2)

作者: 一朴信信 | 来源:发表于2020-04-18 21:44 被阅读0次

    “中华迷你美帅哥——列子”系列8-2

    对于平常人来说,是否懂得和遵循“持后之道”,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决定着自己一生的命运。失道的人,还有悟性,隐隐约约知道道的存在,相信有道,愿意守道,有些言行是合道的,只是缺少点化。所以,列子为我们讲述了一系列失道人的寓意故事。

    02 失道者的一般表现:本末不辨

    根据列子的持后之道,道(仁义道德)是“后”,言行是“前”,道为本,言行为末,所以,我们应遵道而行。否则,就会本末颠倒,遭受殃祸。

    故事一:孟氏二子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喜欢学术,一个喜欢军事。喜欢学术的把学术献给齐侯,齐侯让他做了公子们的老师。喜欢军事的把兵法献给楚王,楚王让他做了军事将领。两人得到的俸禄让他家富裕了起来,获得的爵位让他亲人荣耀了起来。

    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喜好的学业也相同,可是窘于贫穷,羡慕施氏家富有,所以前去请教进取富贵的方法,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去齐国和楚国的情况如实告诉了孟氏。于是,他的一个儿子去秦国,请求把学术献给秦王,结果因为秦国只注重军事和经济,便把他施以宫刑后放了回来。另一个儿子去卫国,请求把兵法献给卫侯,结果因为卫国注重安稳,不敢发展军事,便把他施以刖刑后送还鲁国。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愤怒得捶着胸脯责怪施氏。

    故事启示:两家儿子学业相同,应用学业的方式也相同,为何一者成功,一者失败,根源是什么呢?因为孟氏失道了。何谓道?仁义道德是“后”,行为是“前”,首先需要把握的是仁义道德,而不是行为方式。所以,孟氏输在“窘于贫、羡施氏之有”,一个“窘”一个“羡”,即重利轻道上。施氏之道在于施利别人,孟氏之道则是梦想求利,岂不知“出处”决定“出路”吗?由于道德不济,孟氏之子没有摸清对方的需求和个性,盲目而为,不合时宜,岂能不输呢?

    故事二:晋文公伐卫

    晋文公借出国会盟的名义,想要攻打卫国。公子锄在一旁仰天而笑。文公问他为什么笑,公子说,我笑有个邻居送他的妻子到娘家去,路上遇见一位采桑女,高兴地与她搭讪。然而回头看他的妻子,也有人在招惹呢。文公听明白了公子的话,就终止了攻打卫国的想法。当他带领军队回国,还没有回到宫里时,就有人攻打他北部的边境了。

    故事启示:仁义道德是立身之本,亦是立国之本,这就是道。失去了道,自己尚且没有立住,随时会有内忧外患,哪里还顾得上攻打别人呢?可是,晋文公就是这样一个失道的人,己未立,就老想着攻打别人,其实随时会被别人攻打,靠儿子的提醒,才一时避免了灾难。不过,文公善听人言,知错就改,却值得我们学习。

    故事三:晋国苦盗

    晋国苦于盗贼太多,有个叫郄雍的人,能从貌相上看出谁是盗贼,察看他们眉睫之间就可以看出端倪。晋侯让他辨认盗贼,千百个人里面没有遗漏过一个。晋侯极为高兴,告诉赵文子说,我得到这一个人,整个国家的盗贼就可以抓尽了,哪里用得着很多办法呢?文子说,我君您用伺察的办法抓盗贼,盗贼抓不尽啊。况且郄雍一定得不到正常死亡呀。没多久,郄雍就被盗贼结群杀死了。

    故事启示:治理国家,消除盗贼,靠的是自身有仁义道德,而不是外在力量。道是“后”,智是“前”,“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恃伺察而得盗”,怎么能行呢?果然,后来晋文公听了赵文子的话,任用贤人随会执政,“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盗贼们便结群而跑到秦国去了。

    故事四:白公微言

    白公问孔子说,人们之间可以密谋事情吗?孔子没有回应。白公问他说,如果用石头投入水里,怎么样?孔子说,吴国善于潜水的人能把它取出来。又问他说,如果用水投入水里,怎么样?孔子说,淄水与渑水混合起来,易牙一尝就能知道。白公说,人们之间本来就不可以密谋事情吗?孔子说,为什么不可以?只有所谓懂话的人可以啊。所谓懂话的人,不用语言说话呀。捉鱼的人打湿身上,追赶野兽的人快步走,不是乐意那样的。所以,最高明的说话是不用语言说话,最高明的作为是不作为。浅薄的人所争执的,只是细枝末叶而已。白公没有办法,最后被叛乱者逼死在浴室里。

    故事启示:白公作为公侯,掌管着公权,自己不敢担当,却只想着依靠别人,就是严重失了道。因为自立是“后”,用人是“前”,人生的首要依靠是自己。

    故事五:兰子献技

    宋国有个玩杂耍的人,拿自己的技艺献给宋元君。宋元君召见了他,让他表演自己的技艺。他用两根两倍于自己身体长的木棍,绑在自己的小腿上,一起快走一起快跑,手上把七把剑交替抛起来,使五把剑一直抛在空中。元君大惊,立刻赐给他金钱布帛。之后又有一个玩杂耍又能表演燕戏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又拿技艺献给元君,元君大怒地说,以前有一个拿技艺献给我的人,那技艺没有什么用处,正赶上我高兴,所以赐给他金钱布帛。他一定是听说了这件事而来,又期望我赏赐的。于是把他拘禁起来准备羞辱他,过了个把月才放了他。

    故事启示:仁义道德是本,智巧是末。所以,凭借智巧混世,只能凭运气,不可能靠得住。并不是上天对第二个玩杂耍的人不公平,因为这两个玩杂耍的人都丢了道,忘掉了仁义道德才是人生的根本。

    故事六:治国奈何

    楚庄王问詹何应该怎么治国,詹何告诉他说,我明白怎么治身,而不明白怎么治国。楚庄王说,我难得能够服务于国家,愿意学好怎么守住它。詹何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自身治理得好而国家乱了的,也未曾听说过自身迷乱而国家得到治理的。所以,治国的根本在于修身,我不敢告诉你细枝末叶。楚王说,说得好。

    故事启示:人生以立身为本,治国也不例外。“本立而道生”,本末怎么能颠倒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符篇:平常人的处世立身之道(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mc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