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知识铺子国学与传统文化
【半调文化·笠翁对韵】(5)诗意山水

【半调文化·笠翁对韵】(5)诗意山水

作者: 缇汀 | 来源:发表于2019-07-11 06:29 被阅读18次
    半调文化

    【上卷·一东部】

    四、诗意山水

    我们为什么这样痴迷于“对韵”?大概与我们的文字有关吧!戏曲也罢,诗词也罢,但凡出口成句,便都要对韵,仿佛踩着韵律才会说话似的。全世界,大概只有我们说话是这般讲究的。

    (一)奇景中的憧憬

    笠翁曰:云叆(ài)叇(dài),日曈(tóng)曚(méng)

    • 大自然实在是厚道的,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可以寄情的好山好水、奇观异象,激发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和憧憬,而那期许中的快乐早已超越了期许本身。

    • 在《笠翁对韵》中,山水万物,但凡是大自然的馈赠,就没有浪费的道理。即便如“叆叇(ài dài爱代)”和“曈曚(tóng méng童蒙)”这样生僻的字眼,即便我们无法通过想象来描绘它们,单凭这两个词,就有一种在“云中穿梭、日下追逐”的冲动。

    • “叆叇(ài dài爱代)”是用来形容浓云蔽日的景色,但又与大雨将至的“乌云压顶”有所不同,更像是多云天气,天空中的云层较厚,一层又一层,太阳在云层中自如穿梭,时隐时现,仿佛一个顽皮的孩子。

    • “曈曚(tóng méng童蒙)”则是指黎明之前“太阳将出、天色微明”的样子。此时的大地更像是怀春的少女,懵懂地望着远处地平线上升起的一轮红日,那是满载她憧憬的太阳。

    • 从天色来讲,“叆叇”与“曈曚”都带有天色微明之貌,仿佛黑暗中留给人们一丝光亮、一丝憧憬,在云层中、夜色中藏着一个活泼灵动的太阳,它将带领我们找到新的世界。这些奇景中的憧憬,恰恰是我们心底被燃烧的渴望!

    (二)此处无人胜有人

    笠翁曰:蜡屐(jī)对渔篷

    •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画》王维)原来,诗即是画,画即是诗。诗人把纵情山水的惬意,对山水的遐思,都写进一个一个文字里了。我们的想象力,大概就是这样被一步一步激发出来的。

    • “蜡屐(jī机)”是古人常穿的一种底下有齿的木鞋,以蜡涂抹其上,叫蜡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层社会较为流行,类似于今天日本的木屐。比如晋代名士谢灵运就有一双登山专用的蜡屐;而另一位名士阮孚也被友人见到“以蜡涂屐”。可见,“蜡屐”是古代较为流行的一种鞋子。

    • 而“渔篷”是指垂钓者遮蔽的棚子,通常是指带有篷子的渔船。这两句对韵仿佛呈现出了一副美丽的画面:黎明时分,天色微明,远处厚厚的云层中射出了光,赶走了玄青的远山。岸边的木桩上栓着一条渔船,甲板上整整齐齐地放着一双蜡屐。渔篷上挂着的红灯笼熄灭了。太阳就要爬上天空,云朵渐渐褪去,退到山的另一边,年轻的渔夫再不出来,便要错过这美妙的景色了。

    • 如果按照绘画技巧来说,这便是“此处无人胜有人”吧!

    (三)文字中的侠气

    笠翁曰: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

    •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侠文化”似乎总与风雨、星月相联,仿佛侠客只有披星戴月的份,而江湖总在仗剑走天涯时才会出现,故而抹不去那一丝凄凉。有意思的是,这种侠气在古代文人身上颇为多见,他们不仅自身武艺超群,还将侠气融入字里行间,比如仗剑走天下的诗仙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三首.其一》)

    • “过天星”实际上就是流星,是坠落下来的陨石,所以才会有“如箭”般的速度。事实上,那只是肉眼所见的速度。在广阔无垠的夜空中,一道光划过。因为辽远而故意放慢了速度,仿佛在等待人们去发现它,遇见它!

    • “吐魄月”又作“吐霸月”,是指新月。古人不知月的圆缺道理,便以月中住有蟾蜍来解释月缺之相,称是由蟾蜍反复吞吐造成的。李白有诗:“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落。”当然,以今人的科学知识当然知道那是月球被自身遮掩的阴影部分。新月之状如搭箭上弦的弓,故而“如弓”。

    • 天星配天月,快箭配强弓。这也许是古人对速度的认识。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用在此处,竟多了一丝浪漫的味道。

    (四)赏雨何以无酒?

    笠翁曰: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yì)/藕花风。

    • 在缺乏社会保险的古代,人们的生存压力并不比今天小,但内心世界却比今人丰富多彩,他们更懂得捕捉简单的快乐。

    • “驿”是古代官府设立的招待往来官员的旅舍。“驿旅”是指住在驿舍的旅客。江南的梅子成熟时便到了阴雨连绵的日子,所以才有“黄梅雨”之称,也有称为“梅雨”的。如宋代词人贺铸写道:“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古代园林建筑比较经典的搭配是“池边必有亭”,以便于人们在亭中纳凉赏景,因为往往池中多会种植荷花。这个“对子”中所创设的场景便是一副在亭中赏荷花的画面。“挹(yì义)”为“酌酒”之意,想来是人们聚在一起推杯换盏。而“藕花”即荷花,描绘了人们赏荷的情景。

    • 这一句“对子”竟勾勒出一副完整的画卷:月色朦胧,亭外下着霏霏细雨,轻风送来阵阵藕香。江南驿站,南来北往的四方客们,这一晚停下脚步,为这满塘醉荷、杯中老酒,静静地品着、闻着,赫然满足了。

    (五)乡间晨露

    笠翁曰: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 这一联是从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隐括出来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茅店”是指乡村小客舍,同“茅舍”,即用茅草盖成的旅舍。与之相对的是“板桥”,是一种以板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足见其简陋,通常在江南水乡多见。可见,这是一个江南乡下的场景。

    • “皓月”指月光茫茫的样子,即明亮的月光。皓月坠入林间,说明已近黎明,太阳快出来了。而此时,鸡醒了,开始唱起山歌。

    • “青霜”亦作“轻霜”,江南秋后常见,地上覆盖一层薄薄的白色,往往在黎明时分,露水初结,薄霜便铺满了道路。此时驶马前行,必然会留下蹄印。

    • 这是一副江南乡间的山景:黎明时分,皎洁的月色坠入山林,一夜将过,山鸡醒了,唱起山歌,江南乡下的茅舍泛起淡淡的灯火,日头迫不及待地往上爬。赶路人趁着天色微明驾马上路了。身后青霜铺就的板桥路上留下两行错落的马蹄印,向来处蜿蜒而去,已看不清尽头。


    山水,仿佛有万种情丝。无论侠客、高官,还是商人、走夫,当万丈豪迈退去,当多情变寡淡……每个人终究都要回归山水,回归最朴素的情感。

    【知识铺子·半调文化】仅对文化知识只做简单介绍、初步涉猎,如有想深入了解的朋友,请另读专业性书籍,敬请关注:

    【知识铺子·半调文化】专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半调文化·笠翁对韵】(5)诗意山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az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