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手工艺国学与传统文化艺术之家
《大护法》《大鱼海棠》她都绣过,今年再绣个《蛙的旅行》大火

《大护法》《大鱼海棠》她都绣过,今年再绣个《蛙的旅行》大火

作者: 谷雨CHN | 来源:发表于2018-01-25 11:24 被阅读79次

undefined_腾讯视频


匚一个80后,走上刺绣之路

王丹青的刺绣之路,源于一次很偶然的邂逅。那时她在贵州采风,遇上一位老奶奶在刺绣,跟着绣了一个,竟得到了这位苗族老人的由衷赞誉,于是心底开始欢喜,爱上了这种在一针一线中时光流逝的感觉。

而开设淘宝店完全是偶然,她只是将几件工作之余绣制的作品放了上去,不想受到了欢迎,忽然发觉原来有很多人喜欢真诚温暖的手工作品,终于开始专职打造自己的个性化C店。

短短几年下来,她创立的“王的手创”已经聚集了大量粉丝,为《大鱼海棠》、《你的名字》、《大护法》等热门IP设计制作衍生产品,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颐和园合作,入选造物节108家神店之一。

她并没有想到,在内容电商如火如荼的商业环境里,能取得这样的成功。

匚 创业时代中的突围之路

“王的手创”的产品基础,是苗绣。就像王丹青所说:“他们的思想是天马行空的,就是他们画的猫可能会有六个手指头,画的狗可能会,哎呀怎么只有一只眼睛。”神秘的苗族文化,极大的刺激了她的创作灵感。

而苗绣中平绣、辫绣、锁绣、打籽绣等多种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流传下来的绣法,则赋予了产品传统手作的温度。

王丹青的身影,时常出现在黔东南的苗寨里,她去台江看破线绣、去剑河看锡绣、去三都看马尾绣、去肇兴看侗族刺绣。她的成功,离不开这片神奇的土地。

批量化生产和传统手工制作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一件手工刺绣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工时,而“坚持手作”又是必须坚守的底线。而贵州的苗家绣娘,个个都有一身不俗的技艺,却无法将其商业化,双方一拍即合。

如今,远在贵州黔东南,有800多名绣娘在与“王的手创”合作。一件绣品完成后,从各个苗寨汇集到杭州,在分赴全国各地。

“王的手创”取得的成功,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互融合的成功,同时也是产品内容的成功。

当然,王丹青的成功,还源于她有一个“贤内助”,她的先生饶勇。正是她的先生加入之后,开始实施品牌化运作,并重新构解、演绎传统文化内容,愈发鲜明的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产品特色,最终迎来“王的手创”今日的局面。

匚 个性化诉求下的新生活方式

王的手创,是结合传统文化、现代设计、手工制作,去表达现代生活的饰物美学。

而目前“王的手创”主要消费群体是在20多到30多岁的年轻人。如今的年轻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化诉求,不喜欢撞衫、撞首饰,欣赏独立设计师的作品。

在王丹青看来:“年轻人也喜欢传统文化,只要你用更时尚、独特的方式展现给他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护法》《大鱼海棠》她都绣过,今年再绣个《蛙的旅行》大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tv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