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当新学期开始,
最有仪式感的事情,
莫过于给新发的课本包上书皮。
低年级时包课本用的,
是爷爷奶奶从墙上扯下来的挂历纸;
到了五六年级,
一种方便的胶纸书皮便横空出世。
只不过随着年岁越大,
这种习惯也慢慢在身边消失。
到了高年级包书皮,
甚至还会遭到嘲笑。
最终,
“包书皮”这件事好似成了孩子的专属。
(《最好的我们》中余淮吐槽耿耿包书皮)
但在日本的书店里,
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
不论你是大人还是小孩,
不论你买了什么书、几本书,
结账时店员都会热情问你,
“需要包书皮吗?”
没错,相较于日本,
我们的“包书”
通常在大家小学毕业之时就停滞不前,
而日本人可谓将“包书”发展成了一项“国民运动”。
要问包书皮的历史,
还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据日本书皮协会的一位长者解释说,
一百多年前,
旧书店出于保护书的目的,
为售出的书包上纸书皮。
包上书皮,
不仅能证明付了钱,
又能为书店做宣传,
这项服务便从那时流传开,
一直延续到现在。
除了在书店让店员包上书皮,
许多日本人也会亲力亲为,
自己亲手为书本添一件新衣。
一些人固然是为了保护书,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理由是:
不想将自己的喜好透露给其他人。
(小书皮os:才不要告诉你我在看什么呢口亨 ;-)
现在,
有超过半数的日本人仍会使用书店里提供的免费书皮,
不过出于环保考虑,
不包书皮的人们也渐渐增多。
尽管如此,
岛国人民对于读书的喜爱,
让各式书皮在市面上依旧长销不衰。
书皮也如同藏书票一样,
成了藏书爱好者争相收集的纪念品。
(日本人均阅读量亚洲第一,无论是地铁站、车厢里、新干线上,还是咖啡厅、休闲场所,总是看到人们无论坐着还是站立者,都拿着本书,静静地读。)
有调查显示,
文具店所出售的书皮,
早就昂然跻身于随身听、微型收音机的行列,
成了人气商品。
在日本,
光是书皮的制作方,
就分四大类:
批发商、出版社、企业,以及书店本身。
对这薄薄书皮,大家不会敷衍了事,
反倒像是在搞艺术创作。
(日本不同书店设计的包书皮。)
除了传统的纸质书皮,
其他各式材质、种类的书皮也是应有尽有。
帆布的、皮质的、PVC材质的、尼龙的、
就连连榻榻米材质的书皮都有。
甚至,为了一物多用,
还有厂家发明了一种“free size”的书皮,
适合各种大小的书本。
就连白领通勤好伴侣——文库本,
也有自己专门的书皮。
(日本文库本的书皮。)
(在日本,文库本是一种平装书籍的小型规格书本,比一般版本售价更便宜,也较容易携带;因此成为公司白领通勤时消磨时间的好伴侣。)
让人值得思考的是,
在日本,仅仅是一张书皮的制作,
就有这么多人倾注心血,
并用一种接近“艺术创作”的方式,
让原本可以简单粗暴批量生产的东西,
“诗意的”呈现出来。
(这是榻榻米包书皮。)
前段时间备受推崇的松浦弥太郎,
或许就是这样一个“诗意的”代表。
在他的书里,
通常简单的物件也拍得很优美,
普通的生活也被描写得也细腻。
(松浦弥太郎(Matsuura Yataro) 1965年出生于东京。现任《生活手帖》(暮しの手帖)总编辑,著有《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100个基本》等书。他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
人们常感慨,
日本人对日常小事的态度,
真是细微到了极致。
而通常这种细微的事物,又都极具美感。
我们不用也去跟风制造些精美的书皮,
但或许我们能学到的是:
在日常生活细节之中,
也酝酿出小小诗意。
“听一下风声只用花掉一分钟,
却能让狗一样奔波的人活得多少像个人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