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抱着虔诚的心来读这本《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的。如果说我以前会在我的文字中提到震撼灵魂的字眼,那么今天来看,那样的字眼不过是一个伪文艺爱好者虚荣的填充词汇而已。什么是灵魂,在此之前我想我是不明白的。
第一次选择共读书籍的时候,这本书的书名在映入眼帘的一刹那,我的神经就莫名的兴奋起来。我是绘画业余爱好者,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没有读过绘画类的书籍,亦没有老师的指点,凭着单纯喜欢的感觉,对喜欢的画或事物依葫芦画瓢。是真的依葫芦画瓢,后来觉得画的都只是相似,只是找不到感动我的地方。
在写对这本书读后感之前,我来讲一件有意思的事,不记得多大时候(估计有十来岁)看过凡.高的《星空》,那时候是小孩子便也感觉《星空》是小孩子画的,房子、树、还有那漩涡状的圈圈,都像是小孩子的涂鸦,不服气的我试图临摹,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不是形状不对就是形状颜色都不对。后来我就捧着画盯着看,直到放下画再看其他事物,其他事物都变成了蓝白黄的漩涡,然后涣散,再涣散。有一天躺在阳光底下,闭上眼睛,我似乎进入了一个凹面,在有许多彩色漩涡的空间里飘。而且那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我不再躺在阳光底下才真正结束。
我说这次我感觉到灵魂的跳动了,其实通俗的讲,就是我看到书上的画时,我身上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是每看到一幅我喜欢的画时,身上才会起鸡皮疙瘩的那种。
我是看不懂画中的灵魂的,这个要归与我头脑里知识量的欠缺,我看一幅画,首先是看画家的笔法细腻的程度,还有他想诠释的内容。法国让-莱昂.杰罗姆的《奴隶市场》中,那个通体如象牙白的裸女,她的肌肤,眼神,形体,让我瞬间仰视这幅画的作者,不,是膜拜。然后通过整幅画的细节,来读这幅画的故事。意大利达.芬奇《李塔圣母》,佛兰德斯凡.戴克《安特卫普商人》,鲁本斯《上十字架》,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等,都是通过笔法和细节来感动我的。以至于接下来看每一幅,我的眼睛都像受到一次洗礼,有几幅画我是真的感动哭了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宁静,却又会感到心疼。
我还有很多话,关于这书的话,但是我没时间继续码字了,虽然写这点有点敷衍的意思,但是最近工作的压力迫使我要放下一切专心投入工作。这是一本好书,作者彭志翔先生真是了不起的人,那么广博的头脑,拥有渊博的知识,带给我(至少对我来说)无穷的欢喜。我会珍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