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4e83ad76b8000bdf.jpg)
昨天我们讲到,楚国大夫巫臣,为了一个绝色美女夏姬,叛逃楚国,并和美女一道私逃来到了晋国。
当楚庄王的弟弟子反得知此消息后暴跳如雷,夏姬曾是他心仪的对象,却因巫臣说她是红颜祸水,是不祥之人,娶不得,所以打消了这个念头。
然而,巫臣却带着他嘴里所谓的“红颜祸水”叛逃楚国,这让子反情何以堪,你申公巫臣口口声声说这个女人是祸水,是不祥之人,娶了这个女人不道义,会短命,你劝阻别人不要娶这个女人,反而自己娶了去,可想而知,子反当时气得是七窍生烟哈。
当时楚庄王已经去世,楚共王即位,但因其年幼,所以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子反和其弟弟子重手中。
于是,子反联合子重,杀了申公巫臣的全族,并私吞了他们的家产。
远在晋国的巫臣得知此消息后是捶胸顿足,愤恨不已,发誓定报此仇,让楚国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随即,巫臣写信给子反说:“我会让你们疲于奔命,等着吧!”
之后,申公巫臣便开启了他一系列的复仇计划。
巫臣决定采用远交近攻的办法,扶持长三角地区的吴国,帮着晋国一起夹击楚国。
首先,巫臣向晋国国君献计,他建议晋国用远交近攻的计谋,与吴国通好,联合吴国,夹击楚国,共同对付楚国。然后,巫臣请求出使吴国,为吴晋交好铺路。
之前我们讲过,吴国本是一个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国家,依附于楚国。
而巫臣的到来,于吴国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他给吴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申公巫臣带着“联吴疲楚”的计划,不仅促成了吴国与晋国盟好,还帮着吴国大力发展军事。
巫臣本就是贤才,楚国的战略战术以及硬件设备,自然十分了解。他带着十五辆战车来到吴国,并悉心教导吴人如何将战车并将其发挥到极至,另外还怂恿他们背叛楚国。
不仅如此,巫臣还把自己的儿子留在吴国,做为后期辅助。
吴国原本善于舟师水战,不擅长陆地作战,巫臣的到来,让他们在军事技术方面得到大大提升。
自此以后,吴国的军事技术突飞猛进,军力迅速强大。随着国力的增强,吴王寿梦不再甘愿臣服于楚国,便开始不断对楚国挑起战争。
就这样,吴国从一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国,慢慢变得强大,强大到可以与楚国叫板。
吴国不仅伐楚,而且还讨伐取巢、徐这些归顺了楚国的小邦,东南一带的蛮夷人群开始归依吴国,吴国不断在楚国的东南骚扰袭击楚国,而子重在一次与吴军作战失败后,突发急病身亡!
之后,吴楚两国征战不休,开始了长达八十年的战争。
76年后,公元前506年,吴王亲自挂帅,伍子胥与兵圣孙武为吴军大将,以三万对二十万,以少胜多,大胜楚军,楚国第一次灭国。
此战,就是著名的柏举之战。
吴军屠城郢都,血流成河,伍子胥起平王尸鞭笞三百,孙武更是凭此战一举封神。
申公巫臣绝对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的血海深仇,报得如此痛快淋漓。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4e5eb320ceeb0d10.jpg)
那么,在了解了吴国与楚国的这些前尘往事,我们今天正式学习原文。
公元前560年秋,楚共王去世,吴国趁着楚国国丧,出兵攻打了楚国,两军于庸浦相遇,爆发了庸浦之战。
庸浦之战是吴楚之间的的第三次战役,也是令华夏诸侯不齿的战事,周朝军礼讲究“闻丧不伐”,就是在他国国丧期间,是不可以攻打的。
但是,吴国是一个比楚国更偏僻、更蛮夷、更远离中原文化的国家。所以,吴国无视军礼,攻打了楚国。
但这一战,吴国丝毫没有占道便宜,楚国采取“诱敌”战术,引吴军进入埋伏圈,然后一举绞杀,吴国大败。
之后的事情,我们之前也讲过了,吴国战败,便来晋国请求援助,希望大哥出面帮自己找回场子。
晋国中军佐范宣子便联合了十三个诸侯国,开了一个大会,主题便是庸浦之战。
然而,吴国国君不曾想到,大会刚一召开,“范宣子数吴之不德也,以退吴人。”
范宣子责备吴国这场仗打得没操守,不道德,拒绝了帮助吴国攻打楚国的请求。
那么,是范宣子不想攻打楚国吗?当然不是,因为吴国是在楚国国丧期间攻打楚国,这是“无德”的行为。
而晋国在这时要是帮着吴国攻打楚国,那就是支持“无德”的行为,是不符合霸主的行为规范的,是会被人戳脊梁骨骂的,更会被史官狠狠记上一笔,范宣子当然不想败坏晋国的名声。
另外,当时晋国联手吴国已经对楚国形成的有力包围,加上“三驾疲楚”的战略举措,楚国已经被压制的不复当年的势头,此时攻楚,并无必要。所以,范宣子拒绝了帮助吴国攻打楚国的请求,并责备了吴国。
然而,光这样是不行的,还要趁着开大会,拿出霸主的气势,敲打敲打这些诸侯们。
于是,拒绝了吴国的请求后,范宣子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逮捕了莒国公子,理由是因为莒国使者暗通楚国。
范宣子这么做的目的无怪乎是杀鸡儆猴,警告各诸侯,不要做贰于楚的事情。
那么,范宣子做得第二件事是什么呢?
我们明天继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73d60d139a4b474a.jp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